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详解演示文稿.pptVIP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详解演示文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详解演示文稿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优选)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二、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外用治病的起源。 例如云南白药等起源于战争外伤的外用法。比如金疮药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宋元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最为著名。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位………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现代,用来改革剂型和贴敷方式:加入化学发热剂后配制成的熨贴剂,如代温灸膏等;加入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制成的硬膏剂,如麝香虎骨膏、关节止痛膏、麝香通经膏等;使药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药膜状固体帛制剂或涂膜剂,如斑螫发泡膜等;还有在贴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来促进贴敷。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国外:日本株式会社温经膏、紫草膏。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三、内容 辨证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风门等。 最主要是辩证取经,穴不重要,经才是根本。 (2)辨体质选穴:根据体质诊断,选取对应的腧穴。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3)远端取穴: 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原理:一则跟六经辩证有关; 一则跟神经血液 流动有关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药物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配伍通经走窜、芳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花椒、白芥子、姜、肉桂等。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三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 简单说就是透皮透皮透皮。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3倍以上。《理瀹骈文》中的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薄荷、甘松、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占7成以上。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2)复方特点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 本文档共24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三\14点19分 (3)辨证辩体建立主要病机模型。

文档评论(0)

jessi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