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先秦思想家德治与法治之争对先秦时期成文法产生过程的影响。2.按朝代梳理历代王朝有关法律和礼教的统治措施,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法律和礼教的发展历程和解释对历代王朝加强统治的作用。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学习聚焦 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 战国时期,孟子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得到梁惠王接见。梁惠王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却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整场问答中,孟子始终向梁惠王谈论君主应如何行仁政,希望君主有一颗仁义之心,自然能感化民众。当然,孟子并没有说服梁惠王。这幅图选自清朝人所绘《孟子圣迹图》,表现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时的情景,题为《扩充仁心》。孟子为什么没有说服梁惠王? 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______思想与法家的______思想影响最大。德治法治【敬天保民】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会被新的有德者取代。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恒公二年》 天子八佾(yi),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 ——《谷梁传》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______来治理国家。《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法律墨刑劓刑宫刑大辟刖刑夏朝商朝西周《九刑》《汤刑》《禹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材料: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左传·昭公六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习惯法据此分析,铸刑书和以往“律法”的区别是什么?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公元前536年,代表庄正醇厚的三代理想的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认为“礼”的尊严在于其不成文,让人日用而不知,提出“国将亡,必多制”。子产则以“吾以救世”回应叔向。两人争论的实质是( )A. 要不要铸刑书 B.以何种方式“救世” C.“多制”是否“国亡” D.“世”需不需要救 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__________,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铸刑书”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刑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B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史料阅读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 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要德治,还是要法治?要德治,还是要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哪一派更符合时势?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认为人性善,___________,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