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依稀似旧识.docxVIP

如梦依稀似旧识.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梦依稀似旧识 我尤其喜欢那些细花透雕的雕花木窗,无论是开着还是关着,都别有韵致,若是有阳光斜射过来,窗棂上的花纹就会印在对面的墙上,如剪纸一般。 江南的古镇特别多,随手一指便是一座。小桥、流水、庭院是必不可少的景致,它们以其精致典雅、充满水气而有别于北方。震泽是个古镇,这些元素一样都不缺,桥是东西两头高大的古石桥——思范桥和禹迹桥,水是穿镇而过的荻塘河,庭院之首则当推师俭堂了。 这样的机会果然来了。这次到震泽,又一次来到师俭堂,时间充裕,看得比较仔细。师俭堂在震泽的老街宝塔街上,前面说过,它是分南北两侧的,一开始我觉得有些奇怪,一户人家前后六进却隔街相对,岂不是一分两半了?而且,如果从前面数来,第一进就是临河的,大门岂不是开到河里去了?但是,仔细考量,才知道这正是宅主人的良苦用心。或许是因为宅子的主人集官、儒、商于一身,所以北边的四进厅堂完全是居家的庭院园林,安静而闲适,而南边的两进是个米行,人来人往,买进卖出,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热闹与繁忙。而且米行沿河,且有埠头便于运货。这样一来,一动一静,一商一儒,一俗一雅,功能划分得十分清楚。据说当年师俭堂是三面临水的,可以前门上轿,后门下船,实在是想得周到。站在埠头,有小舟拴在岸上,河水从门前流过,远远看去,有一座砖砌的石拱桥,与倒映在水中的部分形成一个圆,真是别具风味。 师俭堂的结构还有更令人惊叹的地方,不知道当年是请什么人设计的,此人一定深谙中国传统私家庭院的美学,而且又结合了主人的要求和自己的大胆设想,所以,师俭堂给我的印象是既有传统,又有创新。比如天井。江南的民宅往往是四面房屋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的中间是个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所以叫做天井,天井是内部敞开的空间,便于采光和通风,也是家人活动之处。师俭堂的每一进,几乎都有这样的天井,有一个很独特,叫“眉毛天井”,这个天井相当狭小,只是作采光用,人无法进入,但可以倚窗相望,而且这个小小的布局,使得整个建筑灵动而不刻板,有分有合,若即若离。天井还有一个吉祥的说法叫“四水归一”,就是说四面房屋屋顶上的雨水都流入天井,那也就意味着财源滚滚,归入堂中,作为商人的宅主人应该也是有所考虑的。再比如它的园门的设计也别具匠心,方形的圆形的园门是常见的,不常见的瓶形园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瓶”谐音“平”,寓意好,它瘦长如美人的腰肢,形态好,而且东西瓶门遥相呼应,一方面象征着平平安安,吉祥如意,另一方面园门又与周围的景致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小品。 当然,师俭堂更让人叫绝的是它的各种雕刻。门楼有砖刻,飞檐有木雕,裙板上还有漆雕。且不说门楼上用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雕刻的各种神话传说、戏剧故事,雕工之细腻,形态之生动;也不谈它的镇宅之宝漆雕“宜子孙”,在瓦当形的图案中刻着古朴的汉隶,既有吉祥美好之意,又有幽深的艺术境界;就是它的各种窗棂,也长长短短,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美感。我尤其喜欢那些细花透雕的雕花木窗,无论是开着还是关着,都别有韵致,若是有阳光斜射过来,窗棂上的花纹就会印在对面的墙上,如剪纸一般。 看完了宅子的主体,七弯八绕的,就进了一个小园子。江南的私家宅院大多是有园子的,园子对于文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放松的场所,也是交朋会友的去处。师俭堂的园子在内宅的右侧,叫作锄经园。园子不大,是狭长的一条,据说只有半亩之地,但是正因为它的小,才显示出设计师巧妙的布局,这么小的地方竟然容纳了四面厅、梅花亭、半亭、回廊、藜光阁等建筑主体以及山石小径花草藤蔓,而且并不显得拥挤,它完全是依势而建,东边沿壁是一回廊,西边垒起假山,而假山上面又倚墙建了一个半亭,这样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安排显示出设计师的才智和宅主人的趣味。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里虽无水,但半亩之园林竟能营造出如此幽美清静的一个处所,实在是不能不让人由衷地发出赞叹。 走出师俭堂,最深的感慨还是这所建于1864年的宅子,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这真是要归功于地方。一座古宅就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延续。但是我们的许许多多的古宅已不复存在了,它们遭遇了如同我外婆家的老房子同样的命运,我童年嬉闹玩耍的庭院只留在我的记忆中,那青石板铺成的道路,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僻,那高大的需要仰视的屋顶,那吱吱呀呀的开门关门的声音……幸亏还有师俭堂这样的地方让我们去观赏,去玩味,让我们能重新找回那段历史,让我们的灵魂有所依托。

文档评论(0)

153****97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