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国志》高句丽记中的高句丽侯
《高帝志》记载了王莽王朝的矛盾和冲突,并最早载于汉代。后来,陈寿把此记事第一次载入《三国志》的高句丽传中,从而第一次把此记事与朱蒙所建的高句丽国联系在一起。再后则由范晔把此记事载入《后汉书》的高句丽传中,并进行了一些增删。迄今为止,对《三国志》高句丽传的王莽朝记事,国内外史界一般均看成是王莽的新室王朝同高句丽国之间矛盾冲突的记事。笔者认为,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提到的句丽,并非是朱蒙所建的高句丽国,而仅仅是汉玄菟郡内的高句丽部。而陈寿则把此内容转载于《三国志·高句丽传》之中,从而把王莽朝高句丽记事与朱蒙所建的高句丽联系在一起。其后的范晔则出于自己的想当然,而对此记事进行了大量增删和修改,从而完全曲解了班固的原意,进一步发展了陈寿的错误。
1 汉至西汉的“塞”
《汉书》和《三国志》均记载为严尤“诱高句丽侯騊至而斩之”,但《后汉书》则记载为严尤诱高句丽侯騊“入塞”至而斩之。此句之差异点是《汉书》和《三国志》均未言诱句丽侯“入塞”而斩之,仅言诱句丽侯至而斩之,独《后汉书》言“入塞”而斩之。虽两字之差,却在根本上赋予了与原文完全不同的含义。即完全肯定了高句丽侯乃“塞外”之侯,排除了高句丽侯居于“塞内”的可能性。换言之,就是把此记事确定为“塞外”朱蒙所建高句丽同王莽新朝之间关系的记事,从而完全排除了此记事是关于高句丽县与王莽新朝之间关系记事的可能性。
在分析此差异点时,首先需搞清“塞”的含意。关于“塞”,有人主张意味着古代的城郭。事实上,“塞”在古代亦称之为“檄”,有别于亭燧和城的概念,泛指古代之边界线。《史记·司马相如传》云:“南至佯轲为檄”其注曰“檄,塞也,以木栅为蛮夷界。”可见,在汉时“塞”已经作为“檄”的同义词,成为汉王朝与南部蛮夷地区界限的称谓。对于“塞”,班固的《汉书》亦有如下记载:
史料1、汉兴……至孝武(汉武帝)世,出师征伐,斥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檄,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以少安。……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
(《汉书卷九十四 匈奴传下》竟宁元年条)
史料2、“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
(《汉书卷七 昭帝纪》始元六年条)
史料3、“乌桓复犯塞,遣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之。”
(《汉书卷七 昭帝纪元凤》六年条)
从史料1中可以看出,“塞”有别于“亭燧”或“外城”,是以土垣或岩石筑成的边境疆界。从史料2来看,“塞”又有对西北边郡与郡外外族之边界的泛指含义。从史料3则可看出“塞”泛指边境地区。可见,“塞”一词在汉代是作为边境地区或边境线的称谓来使用的。那么,《后汉书》中所言的“诱句丽侯騊入塞斩之”一文中的“入塞”的含意就不难得知了。此“入塞”无疑是指进入玄菟郡的边境地区。其实,早在汉武帝时就有诱塞外君长“入塞”的先例,王莽时亦有其例。据《汉书》载:武帝元光二年,御使大夫韩安国等“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中,诱致单于,欲袭击之。单于入塞,觉之,走出”;王莽始建国三年,“招诱单于弟咸、咸子登入塞,胁拜咸为孝单于,赐黄金千金,锦绣甚多,遣去”。可见,班固在《汉书》中,已经使用了“入塞”一词,特别是在王莽传中记述与匈奴的关系时,已经使用了“入塞”一词。而在同传中描述诱斩高句丽侯騊的记载中,班固却没有使用“入塞”一词,而仅言“诱高句丽騊至而斩焉”。假如高句丽侯騊如诸学者所主张的那样为塞外之侯,则班固应该如同描述招诱“单于弟咸、咸子登入塞”一样,也应明确指出诱高句丽騊“入塞”而斩。可见,此高句丽侯騊非塞外之侯,而是玄菟郡界内的塞内之侯。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班固在同一个王莽传中,在匈奴记事中使用“入塞”一词,而独在高句丽记事中则不使用“入塞”一词。
总之,王莽朝高句丽记事中的“塞外”,可理解为边境线之外地区,即玄菟郡的直接管辖范围之外的地区。那么,应当如何理解王莽朝记事中的“塞”的确切位置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记述高句丽与玄菟郡关系的《三国志》高句丽传中的下述记载:
史料4、“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
(《三国志卷三十·东夷传》高句丽传)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玄菟是通过“赐鼓吹技人”,“朝服衣帻”等方式,维系了对“东界”之外高句丽的隶属关系,而不是直辖统治高句丽地区。而且这种比较松散的隶属关系也因“后稍骄恣,不复诣郡”,而不得不采取“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的方法来维系。很显然,这里所言的“东界”应是玄菟郡与高句丽的分界线,把此“东界”看作是“塞”,应不致有大误。即“东界”以西为“塞内”,“东界”以东外“塞外”。所以,范晔虽在《后汉书》中仅增加了“入塞”二字,但已确定了王莽朝记事中的高句丽侯騊是从“塞外”被骗到玄菟郡,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