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爸爸的鼾声》是一首温情的童诗。小诗人敏锐地捕抓到“爸爸的鼾声”,作为写作的题材,因为她觉得爸爸的鼾声十分有趣。小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她觉得爸爸的鼾声“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爸爸的鼾声停了,她又觉得火车到了站。全诗童趣盎然,充满了父女亲情。 说感悟 4 给诗加“腰” 传说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是个有才识的女辈。小妹十六岁时,上门说亲的人很多,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求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就嫁给他。 苏小妹介绍 苏小妹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 朗读课文: ①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给诗加“腰”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主要讲的是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在一起讨论诗句。因苏小妹给诗句“清风细柳,淡月梅花”加腰的事。 5 诗中的“秋” 桂文亚 作者简介 桂文亚 1949年生于台北,安徽省贵池县人。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美国《世界日报》儿童版主编,北京《东方少年》杂志特约编审。专心致力于儿童文学媒体推广及编写工作。 出版的主要作品集有《幽默笔记》《思想猫》《两代情》《妈妈手记》《思想猫游英国》《班长下台》《长着翅膀游英国》《美丽眼睛看世界》《来和小羊羔照个相》《二郎桥那个野丫头》等。 认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文中作者的爸爸说读诗时会有“妙处”,什么叫“妙处”? 3、最后一句话说“我”增长了知识,请问“我”增长了什么知识? 4、总体围绕那个字?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课文讲述了小时候的“我”读诗时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在读诗时,“我”总是会提出疑问,并想办法解决。由于“我”读诗时的认真,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表达了作者热爱读“秋”诗,对“秋”诗产生极大的兴趣,也说明了读诗时要认真,要去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读懂诗的含义。 2、文中作者的爸爸说读诗时会有“妙处”,什么叫“妙处”? 在读诗时,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听。这,就是诗的妙处。 3、最后一句话说“我”增长了知识,请问“我”增长了什么知识? 我增长的知识是:读诗时,要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了解一下诗人的身世际遇等。 概括 诗中的“秋”中的四种读书方法: 1、联系生活读古诗 2、要入情入境揣摩诗的意境。 3、要透过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懂得诗人是怎样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长安明月高照,家家户户传来捶打衣服的声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 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新近种在篱边的菊花,秋天来到还没有开花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青枫江(位于长沙市南)上秋风萧瑟,远望白帆点点,白帝城边树木凋零,一派荒凉稀疏的景象 诗句赏析 逢入京使(1) 唐 岑参(2) 故园(3)东望路漫漫(4),双袖龙钟(5)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6)君传(7)语报平安 ⑴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唐代诗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 (3)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5)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6)凭:托,烦,请。 (7)传语:捎口信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马上相逢无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