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4月联考
语文答案
1.B 【解析】B 原文中国人的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与原文信息不符。
2.A 【解析】B项在论证中没有解决问题的部分;C项举例证明的观点是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D
项材料一在比较中西方时间标示的差异性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没有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材料二没有使用引用
论证。
3.D 【解析】A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观与天道相关联的特点。B项古人按照时序指导劳作,体现了时间观的整体性;C
项从日月的运行测定岁时的更替,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D项关注的是片段性的时间,不能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
4.材料一论证的侧重点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整体性、统观性的 (1分),而西方是分析性、积累性的 (1分);材料二
论证的侧重点是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主观性强 (1分),而西方人客观性强 (1分)。
5.二十四节气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性和统观性;二十四节气依据日月的运行来确定,
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体现了天道和时间的交融;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季节更替、万物荣枯,蕴含了人对于自身的生命
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体现了时间观念的生命感(或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体现了时间的仪式感和典重感)。
(1点2分,如果只答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没有联系二十四节气,酌情扣分)
6.C。A. “开头描写的是安乐林”解说错误, “安乐居”是 “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给全文也
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安乐林只是环境描写,是引出安乐居的一个引子。
B. “也说明了安乐居酒水的物美价廉”,强加因果。没有这个意思,只为了表现画家的个性。结合全文来看,这篇文
章所写的安乐居中的氛围是闲适自在的,是无拘无束的,所以写画家作为文化人却用 “大车酒”的方式喝酒的目的是
表现安乐居舒适自在、没有拘束的氛围。
D. “这是因为那儿现在建了一个贸易中心”理解错误。把过去闲适生活消失的原因归结为 “建了一个贸易中心”,认
识片面,应该归结于时代的变迁。结合全文看,小说表达出作者对过去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 “安乐居”式
的悠然闲适的生活方式消失的无奈。
故选C。
7.C。 “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说法错误。小说人物刻画应该是去中心化,没有把笔墨放在单个人的身上,而是通过
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故选C。
8.(1)首尾照应。安乐居在第一段出现,在最后一段消失,这种淡淡的失落和前文淡淡的悠然的乐在其中的感觉形成
反差照应,结构紧凑,增添小说的张力。
(2)揭示主题。揭示了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这一主题。
(3)叙述语言平静克制,耐人寻味。叙述者平淡的笔调,更加剧了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引人深思。 (任
答两点得4分)
9.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吕的话 “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缓缓地”,和他的性格一致。
(2)口语化,京味浓,贴近生活。 “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京味口语的运用很地道。
(3)语言简洁平淡、自然素朴。多用短句,不加修饰,自然朴素而有韵味。 (一点2分)
10. B “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11.A 足下,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语。
12.B 。B项,“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第二段 “昔者宋之亡也……而史犹
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 《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
没。”和第三段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可知,
作者认为宋末尚有史书记载,明朝却无翔实的史书记载,而不是 “宋、明灭亡”有相似性。
13. (1)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不逾时”“犹”“备书”,每处1分。句意1分)
(2)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
史一事终将废弃。(“无状”“窃”“广购”,每处1分。句意1分)
14.作者希望通过余生找来挚友,与其面对面地核实永历帝在滇黔统治时的相关史实。
得分点:“和犁支面对面核实相关史实”1分,“永历帝”“滇黔”各1分。
参考译文:
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为足下讲述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