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峡地区埃迪克拉系-寒武系界线划分的碳同位素证据
湖北省宜昌三尖地区的艾迪卡拉系(即震旦系)和冷武系发育完善,暴露连续,其中包括丰富的生物化石。这是研究埃迪卡拉系统和冷武系统的理想场所。区内埃迪卡拉系至寒武系底部地层依次为陡山沱组、灯影组、岩家河组和水井沱组。对于区内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的位置一直存有争议,早期将灯影组顶部的天柱山段(或黄鳝洞组,对应岩家河组)划为寒武系最底部地层(钱逸等, 1979;余汶, 1979;陈忆元、张树森, 1980;赵自强等, 1980;陈孟莪等, 1981;项礼文等, 1981),1984年以来,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被放置于岩家河组内部小壳化石首次出现的层位(陈平, 1984;汪啸风等, 1987;Ishikawaet al., 2008)。另一方面,岩家河组地层的分段工作缺乏一个统一的意见,汪啸风等(1987)将岩家河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郭俊锋(2009)1则将岩家河组分为五层。
湖北宜昌市三斗坪镇岩家河剖面,位于黄陵背斜南翼,是三峡地区出露较好且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剖面之一(图1)。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以岩家河剖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层岩性特征和小壳化石记录,开展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与扬子板块内云南地区的梅树村剖面、肖滩剖面、老林剖面,以及全球其他典型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剖面作对比,对岩家河剖面的岩家河组地层初步进行分段工作,着重界定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位置。
一、 岩家河组岩间硅磷质反应及界线
岩家河剖面上,灯影组厚约275 m,自下而上依次分为蛤蟆井段、石板滩段、白马沱段, 蛤蟆井段和白马沱段以厚层块状白云岩为主,石板滩段主要为黑色薄板状灰岩、灰质白云岩(汪啸风等, 2002) ,该地层与上覆岩家河组整合接触。
岩家河组厚约52.7 m,以深灰色中薄层状白云岩夹薄层硅质岩出现为底,与灯影组白马沱段顶部厚层块状白云岩相区分(汪啸风等,2002),主要岩性特征自下而上为:中薄层白云岩夹硅质白云岩、薄层硅质岩条带,硅磷质碎屑白云岩,中层白云岩夹硅质白云岩以及薄层硅质岩条带,中薄层炭质灰岩夹黑色砂质页岩,页岩中含硅磷质结核,顶部为硅磷质碎屑灰岩。在中—下部和顶部硅磷质碎屑白云岩中,发现两个含小壳化石的层位,分别为Circotheca-Anabarites-Protohertzina组合带和Lophotheca-Aldanella-Maidipingoconus组合带,页岩中产大量宏体化石,包括宏观藻类、原锥虫和岩家河虫化石(郭俊锋, 20092),在硅磷质结核中,产有蓝菌类化石Girvanellasp.(郭俊锋等, 2010)和小壳化石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sp.,Bucanothecasp.,Turcuthecasp.,Lapworthellasp.,Circothecasp.,Emeiconus antique等(郭俊锋,20092)(图2)。
水井沱组以假整合方式上覆于岩家河组顶部硅磷质碎屑灰岩之上,岩性为黑色页岩夹灰岩透镜体。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的位置一直存在着争议,自1972年灯影组顶部发现小壳化石以来,震旦系与寒武系的界线被放置在灯影组天柱山段(或黄鳝洞段)之底(钱逸等,1979;余汶,1979;陈忆元、张树森,1980;赵自强等,1980;陈孟莪等,1981;项礼文等,1981)。陈平(1984)以宜昌三斗坪岩家河剖面为标准建立了岩家河组(对应天柱山段或黄鳝洞段)之后,首次建议将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点置于岩家河组内部小壳化石出露的最低层位。后来,丁莲芳等(1992)依据岩家河组下部产出的小刺球藻类化石Micrhystridium regulare将界线又下移至岩家河组底部。汪啸风等(2002)在同意岩家河组地层跨越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的基础上,认为由于小壳化石组合带与遗迹化石系和Phycodes pedum最初出现的层位之间的精确对比关系尚不明确,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位置难以确定。Ishikawa等根据陈平(1984)关于小壳化石的描述,把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点放置于岩家河组底向上11.7 m处(Ishikawaet al.,2008),他们定义的岩家河组的底界位于厚层块状细晶白云岩之上,这和汪啸风等(2002)的意见相同,而后者将陈平(1984)定义的岩家河组的底界下移了15.3 m,故小壳化石首次出现的层位应位于汪啸风等(2002)新厘定的岩家河组底向上大约27m处,而不是Ishikawa等所说的11.7 m处。
目前,不仅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点的位置颇具争议,岩家河组地层的分段工作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意见,汪啸风等(1987)根据岩性和所含小壳化石将岩家河组地层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