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VIP

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 \t 22:10000/pc/sdt/_blank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0年)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疾病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主要症状:胃脘部疼痛、胀满、痞闷。 次要症状:嗳气、吐酸、纳呆、胁痛、腹胀、疲乏、消瘦等。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根治难度大。 具备1个主症、2个次症,参考病史,结合组织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考《 \t 22:10000/pc/sdt/_blank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6年)、消化道上皮性肿瘤新国际分类(维也纳分类)(1998年)。 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或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确诊需经活检病理组织学证实。 (1)内镜诊断 肠上皮化生:根据肉眼形态学特征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类(普通内镜,亦可结合放大内镜:淡黄色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的2~3mm?大小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瓷白色小结节型: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下反光较正常胃黏膜强;鱼鳞型: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呈鱼鳞状,一般呈条片状或弥漫性分布;弥漫型:黏膜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 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病变在放大内镜下有以下三种直接征象:①轻度凹陷伴细微结构消失或呈不规则的细微小凹,病变较大时在普通内镜下形似糜烂;②轻度隆起伴细微结构消失或呈不规则的细微小凹,病变较大时在普通内镜下形似息肉或结节样的轻度隆起;③平坦而细微结构消失或粗糙紊乱,这种表现在普通内镜下难以识别。间接征象为病变周围呈现中重度IM的D,E型黏膜。异型增生病变经0.5%美蓝染色后常不着色或着色浅淡。 (2)病理诊断 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胃癌前病变的主要手段。因此,应按照《 \t 22:10000/pc/sdt/_blank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进行常规活检,提高胃癌前病变检出率,同时,对于经胃镜观察怀疑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部分应重点活检。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肠上皮化是指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在病理情况下转变为肠黏膜上皮及肠腺上皮。肠上皮化生表面上皮或/和腺体占黏膜1/3以下的为轻度、1/3-2/3的为中度,2/3以上为重度。??? 异型增生:国际胃癌研究组将细胞的不典型性、组织结构的紊乱和细胞分化异常三项指标作为诊断标准,采用3级分类,即轻度、中度、重度。轻度:腺管轻度增多,形状稍不规则,核杆状,略增大、深染,部分由基底上移,出现假复层;分泌空泡略减少。 中度:腺管结构紊乱较明显,大小形状不规则、密集、分支状;核增大、粗杆状、深染、密集呈假复层,排列较乱,参差不齐,核分裂象增多,但主要见于基底部;分泌明显减少或消失。 重度:腺管密集,大小形状、排列甚不规则,紊乱,甚至背靠背、共壁;核增大,变椭圆或圆形,染色质增多,核浆比值增大,核密集且多达细胞顶部,假复层明显,排列紊乱,顶部亦见核分裂象;分泌消失。 (二)证候诊断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血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推荐方药: \t 22:10000/pc/sdt/_blank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香附、枳壳、白芍、甘草、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和胃,解郁清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合 \t 22:10000/pc/sdt/_blank 左金丸加减。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等。 中成药:加味

文档评论(0)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

...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25日上传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