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的几点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关于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的几点思考 关于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误区的几点思考 金霞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为素材的,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情境创设的作文教学正是从学生的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通过观察情境或参与主题系列活动,获取一定的生活体验,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激发表达的热情和欲望。这是让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但在实际初中作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或“欺骗”,或“花哨”,或“空洞”等。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做了思考,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远离“虚假”—走出随意性的误区 创设作文教学情境的本意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真切感受,实现真情表达。但如果执教者没有了解学情,没有换位思考,创设的情境就容易失真,而不能“唤醒”学生的真切感受,使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应该都看到过公交车上小偷偷钱的场景,假如有一天一辆公交车上有一位老奶奶遭遇了小偷,你能分别以该公交车上某一位勇敢精明的壮汉、冷漠无情的青年、聪明有正义感的学生的身份,写出目睹这一场景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吗? 这一作文情境的创设,先不论其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单就其能否“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看,也是有问题的。首先,绝大部分学生没看到过公交车上小偷偷钱的场景。其次,看小偷偷钱的人中不可能恰好是勇敢精明的壮汉、冷漠无情的青年、聪明有正义感的学生。所以这样的情境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脱离了生活实际,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或表达强加给学生的,学生自然只能编故事,区别只在于谁编的故事更合理。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力求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初衷。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认为:“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是创作的对象,是“情”“思”“辞”的根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物我交融,情景相生”,实际强调的是“写真实”才能“抒真情”。因而,情境一定要有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教师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拒绝“花哨”—走出形式化的误区 我们强调作文教学情境或事件的创设要具有“唤醒”功能,所谓“唤醒”,就是指创设的作文教学情境或事件必须在激起学生某种情感体验的同时,能够最大可能地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或者能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观察体验的兴趣。而要创设出“唤醒”功能强大的情境或事件,执教者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要单纯追求热闹。 如一位老師在执教《那扇门啊》的作文时,创设了三种情境。他请了三组同学围绕“门”展示三种生活中常见的场景。1.迟到了,破门而入;2.因为玩电脑而与父母生气,摔门而出;3.躲在门外探头探脑,找小伙伴出去玩。 这三种作文情境的创设基本都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但它们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却大不相同。因为执教的班级许多学生爱玩电脑,对于第2种情境有强烈的共鸣,情感体验被顺利唤醒,因此有不少学生写出了生动的场景。而第1种和第3种情境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交流。基于这样的经验,执教者认为另外两个场景的设置意义不大。 比较以上作文情境创设在课堂应用的效果,我们可以发现,要创设出有效且高效的作文教学情境,执教者需精心构思,大胆取舍,否则情境创设太多,看着热闹花哨,实则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难以最大可能地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或者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观察体验的兴趣,这样的情境创设自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三、避免“空洞”—走出低效化的误区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它贯穿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所有写作技巧的指导最终都是为文章主题服 务的。 本人在执教“写活人物心理”的作文课时,学生看完小视频,大多能用课堂上所学的技巧来写活人物心理,但我评改作文时却发现连优等生也只是单纯地把这个视频描述下来,内容空洞,没有鲜明的主题。究其原因在于:课堂上,我只专注于对写作技巧进行指导,却忽视了情境创设后

文档评论(0)

展翅高飞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