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贾谊《论积贮疏》与晁错《论贵粟疏》比较阅读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文本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嬂(zhí):细致。②渫(xiè),流通。
10. 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B. 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同。
C. 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
D.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
B. 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以求生计。
C. 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基。
D. 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译文: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译文:
14. 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答案】
10. DHL
11. A
12. B
13. (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2)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14. 文本一,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文本二,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于农业。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欲民务农”中“农”作“务”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停顿;
“在于贵粟”中“粟”作“贵”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H处停顿;
“贵栗之道”名词性偏正结构,作主语,较长,在其后L处停顿。
故在DHL三处停顿。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句式不同。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莫或止之”;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句意:没有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B.正确。“亡”通“无”,没有、无/逃亡。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逐逃亡的人。
C.正确。消费、耗费/没有、无。句意:而消费的人很多。/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D.正确。纵横/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韩非子-主道》与《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礼记-祭义》与《韩非子-忠孝》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墨子-尚贤上》与《韩非子-显学》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译文).doc
- 《史记-孟尝君列传》与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说苑-贵德》与《墨子-兼爱》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孙子兵法-地形》与《百战奇略-地战》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战国策-楚威王问莫敖子华》与《史记-楚世家》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庄子》与《孔丛子》、《吕氏春秋》、《孔子家语》中“孔子厄陈蔡”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方孝孺《深虑论》与贾谊《过秦论》对比阅读(附答案与译文).doc
- 苏洵《六国论》与苏轼《六国论》、苏辙《六国论》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楚太子质于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孟郊(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民富而府库实(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钱若水(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秦游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为政以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郤子之言,非危则乱,不可不察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