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
“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一. “思想裂变”:从宗教迷狂到回归理性一. “思想裂变”:从宗教迷狂到回归理性 材料 汉魏之际“纪纲既衰,儒道尤甚”,以致曹魏京师上万名大小官吏 和太学生中,通经知礼的“略无几人”。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儒学危机一. “思想裂变”:从宗教迷狂到回归理性 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儒学)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结合前面所学,说说马克垚所指的佛、道兴起的“广大的活动空间”是什么?①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们渴求寻求精神安慰; ②传统儒学在理论和思辨性的不足
……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2、佛道盛行及危害:(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逃避赋税,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人口减少,兵源枯竭,战斗力下降,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3. 三教并行和三教合一 在历史抉择的关头,以儒学为底色的中华文化显示了极强的包容性。来自外域的佛教吸收了儒、道的思想,趋于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在历史选择的重要节点,两者没有走向绝对的对立。“三教合一”成为了最终的出路。 “三教合一”不是合为一教,而是以儒为主的条件下实现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理论。
——伽蓝菩萨佛——武圣人——关帝圣君道儒三教合一的典范
儒三教混元图像,正面看乃佛祖释加牟尼;左侧乃儒圣孔子;右侧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我国最早出现类似现象是在A. 西汉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C. 隋唐时期 D. 两宋时期下图是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刻于明朝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
长沙岳麓山“三教合一” 山脚岳麓书院 山腰麓山寺 山顶云麓宫从“三教并行”到“三教合一”, 反映了中华民族由接受避世、狂迷的宗教思想,进而改造消化它,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形成。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C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二. 文艺繁荣:从“个体自觉”到“为时而著”1.魏晋:“个体自觉”(1)文学:张扬个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节选自曹操《短歌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文学创作走向自觉,关注个体思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1.魏晋:“个体自觉”(2)书法:魏晋风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摹本)《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