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讲稿_原创精品文档.docVIP

  1. 1、本文档共1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程,即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及代谢变化过程和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进入机体到从机体消除的全过程称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吸收、分布、排泄统称转运,生物转化和排泄统称消除。 一、药物跨膜转运 无论口服或注射,在药物达到预期作用部位之前须先通过一层或数层生物膜。药物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时多次穿越生物膜的过程称药物跨膜转运。 细胞膜的基本机构是镶嵌着球型蛋白质分子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具有流动性和通透性,极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蛋白质分子组装成物质载体和离子通道。 被动转运: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 1、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高→低的转运。 特点:(1)不耗能 (2)不需载体 (3)无饱和竞争抑制现象 绝大多数药物以此方式转运。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亲水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侧→低侧。 特点:(1)不耗能 (2)需载体 (3)有竞争性抑制现象。结构类似于代谢产物,如葡萄糖、核酸,以此方式转运。 3、滤过:有外力促进扩散,如肾小球滤过。 (二)主动转运:药物依赖细胞膜中的特异性载体,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特点:(1)耗能 (2)需载体 (3)有竞争抑制现象,饱和现象常见有分子泵、离子泵(胺泵、碘泵、钠钾泵),主要存在于神经、肾小管、肝细胞等。 二、药物的吸收 从用药部位越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药物的吸收。 (一)消化道吸收(胃肠吸收) 1、给药方式:口服 2、吸收部位:口服首先通过胃粘膜、弱酸药可在胃中吸收,但大部分在小肠中吸收。 原因:①肠道吸收表面积大②血流量大③肠蠕动快有利于接触④药物在肠内溶解好⑤肠壁附近PH接近中性。 口服→胃肠粘膜→门静脉→肝→血循环 3、影响药物吸收因素 ①能迅速崩解药物溶于胃肠液中,且脂溶性高,易吸收 ②胃肠PH值:HA→[A-]+[H+] [BH+]→[H+]+B 药物在体液中有两种形式:解离型、非解离型。解离型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在细胞膜的一侧形成离子障,而不能通过细胞膜。非解离型则不带电荷,可自由穿透细胞膜。 Ⅰ弱酸药在酸性体液中,解离度小,易吸收。 Ⅱ弱碱性药则在碱性肠液中易吸收。 Ⅲ强酸、强碱、极性强的季胺盐在PH生理范围内全部解离,难吸收。 ③胃排空速度,排空速度快,药物较快进入肠道,加快吸收。 ④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药物在胃肠吸收时,经胃肠及肝细胞代谢酶的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口服→胃肠粘膜→门静脉→肝→体循环)。硝酸甘油、普萘洛尔首关消除比较明显。 舌下、直肠吸收 1、给药途径:舌下含服、直肠给药(灌肠、肛门栓) 2、特点:舌下→舌下静脉→颈静脉→上腔静脉(无首关消除,吸收较快) 直肠→直肠下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但仍有首关消除) 二者吸收面积小,吸收速度不规则。 (三)皮下或肌肉组织吸收 1、给药途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 2、特点:毛细血管壁间隙大,吸收顺利。可避免首关消除,给药量准确,药物效应快速,显著。 3、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药物在组织间液的溶解度 ②注射部位血流量③注射药剂型:水>混悬>油 (四)肺部吸收(吸入给药):经口、鼻吸入,从肺泡吸收。肺泡上皮表面积大(约200平方米),血流丰富,利于药物快速,大量吸收,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和气体药物(如:吸入性麻醉药) (五)经皮吸收:不少药物能透过皮肤吸收,如果在制剂中加入透皮剂(氮酮),吸收会更快,如有硝酸甘油贴剂,贴于前臂内侧或胸前区可预防心绞痛。 (六)血管内给药:无吸收过程,常采用iv或ivgtt,广泛用于急性重症及麻醉。 吸收速度排序:吸入>im>ih>舌下直肠给药>po>粘膜>皮肤 吸收程度:以吸入、im、ih、舌下及直肠给药较安全。 特殊制剂:①缓释制剂: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以达到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疗效。②控释制剂:可以控制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恒速释放,恒速吸收,以保证疗效的持久性。例如,油溶长效注射剂,硝酸甘油贴皮剂,(每日一贴),匹罗卡品片置于结膜束内(每周一次),子宫内避孕剂(每年防止一次)。 三、药物的分布 药物从血液循环透过毛细血管壁转运到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即作用部位)的过程,其影响因素有: (一)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进入血液后或多或少地与血浆蛋白(白蛋白),结合是非特异的。 结合型药物:①分子加大,不被转运,活性暂时消失;②这种结合是疏松的,可逆的,与游离型药保持动态平衡;③由于以失活状态停留在血液中,逐渐解离转运到靶组织中,因此导致药物作用减弱,作用时间延长;④结合有饱和性,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可在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0****2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