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中一组愁情意象的审美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词中一组愁情意象的审美研究 表达愁情的意象有许多,较为典型的有芭蕉、明月、高楼、燕子、垂柳、行舟等。这些意象常与修辞结合,使愁情的抒发更为具体。 一、“芭蕉”意象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而不同的词中芭蕉出现的形式也有不同。 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中写“: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芭蕉嫩叶卷曲在一起,像蜷成一团的愁绪,比喻成为词的形象,词透过这些形象表达情思,因此在形式上将愁情具体化。而顾的《杨柳枝》中“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万俟咏的《长相思·雨》中“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是写雨打芭蕉,看似写芭蕉实则写雨声,点染出雨打芭蕉之声的寂寞与空洞,与芭蕉嫩叶的形状不同,雨打芭蕉是以凄凉之音衬托愁情,将抽象的愁转为入耳的声音,再经过历史的积淀,成为特定的文化景象。在《唐多令》中“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词人没有写芭蕉嫩叶的形状,也没有写雨打芭蕉,而是描绘了芭蕉在秋风中飕飕摇摆的景象。雨打芭蕉之声引起的感受强烈,使人单是听到风吹芭蕉叶的声响,已难以忍受。同样,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将芭蕉作为单独意象,由芭蕉叶绿隐喻时光易逝,点出愁情。 二、“月亮”意象 “月”这个意象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夜深人静,一轮明月最能让人感到孤寂难眠,愁绪难断。 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的“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都以一轮残缺的月寄托了自己的愁绪,点染了整个词的愁情。“残月”本身就有种残缺的遗憾,多出现于送别的词句中。半月、残月都不是完美的形状,这弯月的形状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欧阳炯在《江城子》中咏道:“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怀古之词中的明月像梳妆镜一样,照着历经沧桑的江城。这一轮明月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以“月”的明,反衬了江城的破败与沧桑。同样的,后主李煜的词中也有明月的描写:“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作为南唐后主,目睹了自己的江山易主,经历了人生的繁华到悲凉,以月明衬出当年的奢华,反衬如今故国的不堪与破败。因此,明月这个亮丽的、清冷的意象,经常被写于怀古、亡国之愁中。愁情不只有离别之愁与亡国之愁,思妇愁情在词作中也俯拾皆是。而月在其中不可避免地承担了将愁情具体化的作用。无论是明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还是残月“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月都好像被赋予了灵性,在孤单的夜晚陪伴着女子直到天明。曹组的《青玉案》也说:“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漫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乡愁泛滥的夜晚,有这样一轮明月,怎不让人痛苦忧愁? 三、“高楼”意象 “高楼”这个词,在唐宋词中也频繁出现。 高楼出现的意象中,大概有两种:一是词人“独上高楼”。晏殊的《蝶恋花》中写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在生活闲适的情况下独上高楼仍然因思念故人而感受到了愁绪,更不用说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在亡国后被囚于宋国,体会了亡国之痛后独上西楼,那凄婉的愁绪,就如词中所说:“剪不断,理还乱。”登高望远,尤其是倚楼凭栏,在高处望尽开阔无垠的景色,很容易引起迷茫的愁苦。而身上还背负着亡国之痛的后主之愁,就更加鲜明了。 二是“莫凭栏”。唐宋词中有不少词人在词中告诫“独自莫凭栏”,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就警告“楼高莫近危楼倚”,范仲淹则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些词句仿佛让我们看到词人独倚高楼的黯然身影,清冷的月光笼罩着他们,寂寥又惆怅。这些词人怕登楼,却又忍不住登上高楼。明知高处不胜寒,却又想将自己的一腔愁绪抒发出去。词人的愁绪在“高楼”这个意象上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纠结与矛盾,正是这种纠结使得愁绪更加真实易感。 四、“燕子”意象 “燕子”作为诗人们经常用到的意象,常用于表现惜春伤秋、寄托相思之意,或感伤实事变迁,或渲染离别之忧、羁旅情愁。 燕子冬去,往往表达了伤春惜时之愁。周紫芝在《蝶恋花》中写道:“天意才晴风又雨。催得风前,日日吹轻絮。燕子不飞莺不语。满庭芳草空无数。”这首词中的燕表现了词人对春天离去的伤感之愁,春天离去与燕子飞走对应,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忧愁跃然纸上。燕子的秋去春回、不忘旧巢的特性,往往能引起词人对国破家亡的忧愁。1 2 7 6年刘辰翁在南宋亡破的春天写了一首《兰陵王·丙子送春》:“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