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文学中的“芭蕉”意象写作
摘要:唐宋时期是芭蕉意象形成的关键与固化时期,出现了“雨打芭蕉”“展蕉”“败蕉”等特殊意象,其中“雨打芭蕉”多用于抒发流寓之人或女性的思念之情,成为客居他乡者常常借此怀念中原繁华的载体,这也是数百年来文学写作中最主要的芭蕉意象。芭蕉意象体现了古代人们基于植物的世界观,也明显地呈现为阴性和女性形象。
关键词:唐宋;文学;意象;芭蕉;写作
芭蕉属于温热带植物,最初只生长在淮河以南,大约汉朝时才进入黄河流域。《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种甘蕉十二本。自此芭蕉进入中原地区。之后,“芭蕉”成为古代文学写作中常见的内容,仅在《清史稿》中就出现了芭蕉河、芭蕉溪、芭蕉关、芭蕉园、芭蕉沟等地名,可见人们的喜爱程度。
唐宋时期是芭蕉意象形成的关键与固化时期,出现了“雨打芭蕉”“展蕉”“败蕉”等特殊意象。尤其是“雨打芭蕉”意象恰可用于抒发流寓他乡的离人之怨,可承载少妇的闺中之愁,因此慢慢影响了之后数百年文学作品中对于芭蕉意象写作的形象感受。
一唐宋时期芭蕉意象的普遍出现
芭蕉多生长于南方,中原文人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注意到这种在北方比较罕见的植物。因此,所能查证到的先秦时期与芭蕉有关的典故很少,屈原《九歌·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王逸《楚辞章句》说“芭,巫所持香草名也”。[1]屈原生活在楚国,也许见过芭蕉。但芭蕉叶甚大,并无香气,这里的“芭”或非指芭蕉。两汉时期,芭蕉才开始在北方种植。这时芭蕉只是作为食用、纺织植物。《齐民要术》转引三国东吴丹阳太守万震在《南州异物志》所说“其茎如芋,取濩而煮之,则如丝,可纺绩也”,说明在三国时期“蕉葛”已经被利用。但“芭蕉”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如东晋卞承之的《甘蕉赞》、梁沈约《咏甘蕉诗》、梁徐摛《冬蕉卷心赋》等等。其时东晋南渡,与政权一同南移的文人们注意到这种在黄河流域很少见到的植物。文学形象从生活而来,“文学形象就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着的生活,或者说,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生活的感性表现形态。”[2]这是芭蕉发展为文学形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佛教的兴起。佛教在汉朝已经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鸠摩罗什、僧肇等译经甚多,屡屡以芭蕉作喻:比如“如芭蕉树求实不可得,但有皮叶。”(鸠摩罗什译龙树《中论》),“一切诸法如芭蕉。无坚实故。一切诸法如水沫。体性弱故。”(僧伽婆罗《佛说大乘十法经》),“一切法如芭蕉。以不实故。一切法如水沫。性无力故。”(佛陀扇多《大宝积经》)等等。以芭蕉比喻佛理,提高了芭蕉的文化内涵,促进了芭蕉进入文学领域。不过芭蕉真正为文学作品所青睐,从感性具体的日常生活转化为文学形象,主要还是在唐宋时期。
唐宋时,文学作品中芭蕉意象大量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因素:一方面,继东晋南渡,有许多文人注意到芭蕉之外,唐朝时候的文人们还讲求游历四方增长见闻,梅新林说:“唐代诗人既充满浪漫激情,又好漫游,或从军大漠,或纵横边地,一发至于诗,往往充满着边疆的奇异色彩,为历代所不及。”[3]因此南方多见的芭蕉必然进入文人作品。另一方面,芭蕉是典型的南方植物。这些流寓南方的文人们常常会借芭蕉想起中原繁华。因此唐朝时,红蕉、雨打芭蕉等形成了突出的、固定的、成熟的意象,或抒发身处南方、远离中原文化的忧思,或感怀离恨,怀念男女之情,引起了文人们普遍的共鸣。因此按《全唐诗》《全宋词》中所载,咏蕉的诗词作品甚多。
二唐宋文学中典型的芭蕉意象
在唐宋诗词中,多有提到“蕉”。除了上文中已经提及的“蕉鹿”外,酒宴诗词中的“金蕉叶”或“蕉叶”实为蕉叶形的酒杯,这不大涉及芭蕉的文学形象。唐宋诗词中芭蕉的文学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雨打芭蕉。
很少有“雨打芭蕉”意象仅仅是为了表现文人的闲适,它主要用于体现凄怨愁苦。有人认为杜牧的《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是第一首以雨打芭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4]但雨与芭蕉的联系,并不能说就是由杜牧发端。和杜牧几乎同一时期的徐凝《宿冽上人房》:“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可见起码在唐朝晚期,以“雨打芭蕉”寄托愁绪已经比较普遍。在宋朝,以“雨打芭蕉”描写离愁、相思、哀怨等各种情绪就呈铺天盖地之势,如“芭蕉寒,雨声碎”[张先《碧牡丹(晏同叔出姬)》],“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欧阳修《生查子》),“窗外芭蕉,数点黄昏雨”(杜安世《凤栖梧》),“绮窗灯自语。一夜芭蕉雨”(舒亶《菩萨蛮》)等等。
“雨打芭蕉”适于表达小愁而不是大恸。如果是大伤悲、大困苦,“雨打芭蕉”是无力表现的。其次,“雨打芭蕉”常用来表现客居者的思乡或分飞者的思人等情绪。杜牧的《芭蕉》就表达了思乡情绪:“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思人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杜安世《凤栖梧》后有句:“孤枕夜长君信否。披衣颙坐魂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