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24 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3课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
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夏朝: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二)、商朝:内外服制
(三)、西周:1、贵族等级分封体制
内容: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3、礼乐制:维护统治的文化制度
4、等级分封政体的特征
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整体的基本特征。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政治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二)、秦朝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
2、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分掌各类政务的机构
运作: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郡县制(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 丞、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制度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行政体制
(一)、中央行政体制
1、西汉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期:中朝
中朝:又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
影响: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西汉晚期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2、东汉
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3、魏晋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4、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 。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 分掌宰相职权。
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宋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但职能废弛瘫痪。
另设中书门下省拥有实权,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6、元朝: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7、明朝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内阁制
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 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8、清朝:军机处
特点:简、速、密
地位: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二)、地方行政体制
1、汉朝
郡县两级制(京师所在地设内史或京兆尹,级别高于一般郡)
郡:太守、郡尉、郡丞;太守开府分曹理事。
县:(有少数民族地方设道)县令或县长,丞、尉及分曹属吏。
王国与侯国:不断被削弱,武帝后不再威胁中央集权。
2、东汉
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3、魏晋
州、郡、县三级制
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4、隋朝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5、唐朝
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 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唐中期后,设节度使(州以上的地方军政长官),逐渐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后,道变成 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
6、宋朝
路、府、县三级制
7、元朝
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形成省、路、 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8、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
三司:布政使、按察便、都指 挥使(原本行省权力由三司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分类复习 课件70张.pptx
- 2024届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注音版(实用!).docx
- 人教版(2019)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2 Looking into the future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 牛津译林版(2020)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s1-4全册共4个单元单词讲义汇编.docx
- 牛津译林版(2020)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4 Protecting Our Heritage Sites单词讲义.docx
- 牛津译林版(2020)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2 Out of This World单词讲义.docx
- 《中文企业介绍》课件.ppt
- 《中文科技文选》课件.ppt
- 《中国的特色国情》课件.ppt
- 《中学英语地理教学》课件.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