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开题报告模板_30.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 生 实 践 报 告 (文科类) 课程名称:英语学术写作 专业班级: 11英语(1)班 学生学号: 1111101002 学生姓名: 陈艳梅 所属院部: 外国语学院 指导教师: 李凤 2014 ——2015 学年 第 1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1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亨利·詹姆斯和马克·吐温、豪威尔斯一同被誉为19世纪三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仿佛是迷宫般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他在新批评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喻为“文学大师”、西方现代小说的先驱。他提出的“意识中心论”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影响巨大。中篇小说是他偏爱的一种“优美无比的”艺术形式。他认为把丰富多彩的内容纳入少而精的形式,这是对作家的一种挑战。詹姆斯满怀激情地接受了这个挑战,把中篇小说创作的造诣提高到一个前无古人的水平。1879年中篇小说《黛西·密勒》使他一举成名。小说描写美国姑娘黛西·密勒游历欧洲时的遭遇。她的天真浪漫、热情开朗的性格招来了许多误解和麻烦。最后客死他乡。小说将美国人的天真浪漫与欧洲人的世故奸诈进行了比较,肯定了前者,讽刺了后者。 可以说《黛西米勒》自出版来,国内外对它的研究就层出不穷:Ohmann 于1964 发表的Daisy Miller: A study of changing intentions一文认为在后维多利亚人们的眼里,黛西米勒要么是完全清白要么是有罪的,而亨利詹姆斯同样要么完全赞成黛西米勒,要么反对她。Howells于 1879写给James Russell Lowell一封信中说道:亨利詹姆斯用黛西米勒这一形象唤醒了所有女性,这一意图却被误解了,大家都在谈论却没有人能真正体会。 而国内对于亨利·詹姆斯及其作品研究是随着自我意识加强的步伐开展起来的, 尤以近十年较为兴盛。《黛西·密勒》于2009年至2013年间陆续译为中文,全书于2009年由科学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至此之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挖掘不深或研究面狭窄。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还属当代的研究著作。2000年祁和平发表于兰州大学学报的《道德冲突与文化错位——浅析小说黛西米勒中同名主人公的悲剧根源》则从等级观念、道德观念、文化错位、处事方法四个角度详细分析了黛西的死因。2005年田花月发表于郑州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的《权力话语理论与黛西米勒悲剧的成因分析》从黛西与权力话语冲突方面分析了黛西的死因。2012年胡小花发表于先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的《历史语境下美国“新女性”文学主人工的悲剧性结局》介绍了新女性文学诞生的历史语境、女性叙事中的新女性形象以及新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悲剧结局。肖立清发表于文学评论的《香损于文化冲突夹缝的雏菊——析黛西米勒悲剧的文化寓意》一文通过浪漫奔放遭遇谨慎狡黠是我质疑、真挚而含蓄的雏菊爱情花语与固守成就的误判、坚守纯真的雏菊不敌传统强势的风寒热病三组对比道出了欧美文化差异的实质。 有关研究还有不少,但大多侧重于三个方面:国际主题,女权主义思想和黛西米勒的性格分析。对于单单将重点放于其真正死因的研究并不多见。马斯洛的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黛西米勒因为得不到大家的尊重而郁郁寡欢。此外,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黛西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可现实要求她遵循习俗常规,而超我让她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女孩。矛盾重重让黛西最终将自己交予疾病。本文即通过需求层次和心理学角度对《黛西·密勒》加以分析,研究其悲剧的成因。得出其具有震撼人心感觉的文学原因及科学原因。 二、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认识你自己’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能否保持那一份纯真,做真正的自己?能否像弗洛伊德那样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都认清自己,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历史长河中,诚然有许多屈服的反例,却也有无数为了信仰坚守的人。黛西米勒正是这样一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清新美丽的女孩,她的死远远不是疟疾那么简单。 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从需求层次理论和心理学角度对《黛西米勒》中戴茜米勒 之悲剧的分析,反映出欧美文化冲突带来的痛苦与困惑,以及她们是如何在艰难的处境中执着得寻求自我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0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