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基础知识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分析综合考纲
文言文知识储备一、显性储备:直接涉及考题1.120个左右文言实词2.18个文言虚词3.4种特殊句式4.6种词类活用二、隐形储备:影响到读文与答题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词性知识4.句法分析
实词
【一词多义】1.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两种: ②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①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
【一词多义】2.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例如:
【一词多义】先解释下列句子中“伐”的义项,然后画出其词义引义表。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______②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___________③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陈亮《畏羞于君子》):_____④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魏公子列传》):____________⑤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司马迁《屈原列传》):___________
【一词多义】[针对训练]1.“道”的本义是“道路,路途”,后来又由此演变出了多个引申义。在古代汉语中,“道”常见的义项见下表:请体会“道”从本义到引申义的演变特点,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对应上表中的哪一个义项,并把序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1)道皆砌石为磴(《登泰山记》) (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 (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 (6)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 ) (7)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 ) (8)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 )
【一词多义】[针对训练]1.“道”的本义是“道路,路途”,后来又由此演变出了多个引申义。在古代汉语中,“道”常见的义项见下表:请体会“道”从本义到引申义的演变特点,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对应上表中的哪一个义项,并把序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1)道皆砌石为磴(《登泰山记》) (①)(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④)(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⑧) (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 (6)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⑥) (7)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⑦) (8)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⑤)
实词
1.词义扩大阐释今义的范围与古义的范围相比扩大了。示例①“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 今义则指整个中国。②“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 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古今异义】2.词义缩小阐释今义的范围与古义的范围相比缩小了,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示例①“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3.词义转移阐释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示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中的“告诉”,古义指“申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