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演示文稿.pptVIP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聚合:同一神经元的细胞体与树突可接受许多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此称为聚合原则。 图注:2.传出神经元 3.中间神经元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4.链锁状与环状  链锁状: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加大了作用范围。 环状: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一方面可能由于反复的兴奋反馈,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回返的抑制反馈,在时间上使活性及时终止。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A定义:由神经元合成并在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B分类 按产生部位分为 外周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嘌呤类或肽类递质 乙酰胆碱 单胺类 氨基酸类 肽类 中枢神经递质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2.受体 (receptor) A.概念:位于突触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体,能识别特定递质并与之结合,从而实现兴奋或抑制过程的传递。 每一种受体均有其相应的激动剂和阻断剂。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B.分类:根据受体结合的神经递质不同 a 胆碱能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包括 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这类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引起副交感效应。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 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使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奋;还能和烟碱结合,称为烟碱型受体(2个亚型)。N1被箭毒和六烃季铵阻断,N2被箭毒和十烃季铵阻断。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b 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结合的受体。分布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包括: α受体(α1,α2;主要是α1受体):产生的效应是平滑肌兴奋(小肠平滑肌除外),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断剂。 β受体(β1,β2;主要是β2受体):产生的效应主要是抑制性(心肌细胞除外);心得安是β受体阻断剂。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A 单向传播 B 中枢延搁:兴奋在中枢传递时所 需时间较长的现象。 C 总和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D 兴奋节律的改变 E 后发放:在一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 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 间内继续发放冲动。 F 局限化与扩散 G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二)中枢抑制过程 根据中枢抑制产生机制的不同,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类。  1.突触后抑制  A 定义:由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电位,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受到抑制。由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所造成的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B 分类:根据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和联系方式的不同: a 传入侧支性抑制 b 回返性抑制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2.突触前抑制   a 定义: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过程,称为突触前抑制。 b 前提: 动作电位的幅度影响着递质的释放量; 抵达轴突末梢动作电位的幅度越大,则递质的释放量越多。反之则越少。 动作电位的大小取决于刺激时膜电位的高低; 即膜电位高时,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就大,跨膜电位低则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也小。 本文档共77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日\19点25分 c 原理: 神经元a与神经元b构成轴突-轴突型突触;神经元a与运动神经元c构成轴突-胞体型突触; 当神经元a兴奋时,可使运动神经元c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但在神经元a兴奋之前,先使神经元b的兴奋,

文档评论(0)

hejiaman2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