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红楼梦》葬花诗词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中以男女主人公所作的葬花诗词最为经典。文中有关葬花的诗词出现了三次,分别是二十七回林黛玉所作的《葬花吟》、七十六回林史两人的联句、七十八回贾宝玉所作的《芙蓉女儿诔》,三首诗歌构成一个整体,从赞花、伤花,到最后的悼花,三者互相转化、层层递进,人与花交织映衬,合而为一,曹雪芹在花与人的交互中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赞美美与生命,以及纯真与自由。
一、《葬花吟》
作为最能体现曹雪芹思想感情与艺术成就的诗歌之一,《葬花吟》在《红楼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诗歌以黛玉葬花为中心,将花拟人,以花喻人,初步建立起花与人的对照关系。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整首诗将黛玉甚至是曹雪芹本人对现实和命运的思考充分凸显了出来。
正如梁竞西所言,《葬花吟》是林黛玉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黛玉感情一次强有力的迸发。作为理解黛玉这一核心人物的关键所在,《葬花吟》中的悲戚是我们无法否认的,因为“悲”是黛玉的人生底色,也是“闭门羹”事件后黛玉“人生幻灭”的生命感受,但是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诠释这一诗词乃至理解这一人物,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凄凄惨惨戚戚”的自怜自伤,未免失于片面。
从表面上看,葬花是敏感脆弱的黛玉多愁善感的举动,但诗作却并未止步于对未来的迷茫忧闷和对生命无常的恐惧忧虑,而是进一步表达了生命被严重压抑的悲愤和对造成生命消亡行径的愤恨,是面对摧残和压抑时生命力一次井喷式的强劲爆发,显示出孤标撼人的风骨。
黛玉对生命有着深深的敬畏与眷恋之情,因此她才会做出葬花的举动,才会发出“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的郁郁之语[1],但在这大观园里,她的生命不仅得不到重视,反而无时无刻不在被磋磨着压抑着,这使得她的生命充满了痛苦与恐惧。在省亲不过数月,贾家正处于元春入选所带来的“烈火烹油和鲜花着锦”当中时,黛玉所见所感,不是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而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残酷现实和“鲜艳明媚能几时”的预感。在这种犹如陷入沟渠般的生存困境中,黛玉对花、对美、对青春、对生命的浓烈挚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尽数化作满腔的悲愤——纵然“花”终会凋零,但若没有“风刀霜剑”终日相逼,花又怎会在正值明媚鲜妍时迅速消亡?
由此可见,《葬花吟》并不是一曲哭哭啼啼自怨自伤的哀歌,而是黛玉高亢激昂的呐喊疾呼,是她字字泣血的《天问》。她俯身葬花,灵魂却在仰面呼号,对穹宇发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质问与控诉。曹雪芹借她之口所悲泣的,不仅是黛玉一人的命运,而是园内群芳共同的悲剧,是这世道对女儿们的不公——天地如此之大,却没有一处可供她们生存的净土?黛玉以一连串问句反诘这个世界,坦露出自己的生命理念和价值取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无法以一己之力与这污浊黑暗的世界相抗衡,但更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来换取苟活于世的机会,即使她对生命如此珍视和留恋。面对生命衰亡这一普世恐惧,诗歌在表达了对生命的留恋的同时,又显示出了坦然面对生命消亡的傲然无畏,可以说,《葬花吟》是一首大气磅礴的生命咏叹调,是曹公借花之艳骨“为天下女儿一大哭”。
二、中秋夜联句
鲁迅先生曾形容整部红楼如“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而七十六回的中秋夜联句当属穿破迷雾的一声悲鸣,其中的颓丧之意,即使曹雪芹不借湘云之口点破,读者也能感受到那深入骨髓的凄清悲切与至纯至美之物破灭时的悲音带来的痛楚。
作为整篇联句的核心,黛玉的收尾之句是“冷月葬诗魂”还是“冷月葬花魂”,一直以来都是红学研究中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依笔者之见,此处作“冷月葬花魂”更为恰当也更符合原意,故而将其归入葬花诗词中进行分析。
作为最早预知到“红消香残”的悲剧的人,黛玉既是终将“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花,又是最先看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葬花人,曹雪芹通过黛玉的生存境遇,折射出女儿们共同的悲剧命运,又借黛玉之口,抒发对时世的静观、内省与盘诘,可以说,她就是“曹公之喉舌、群芳之缩影”。因而黛玉在这样一个衰颓之意尽显的中秋夜,于凹晶馆这等凄清之地所作的诗句,可谓是曹雪芹为所有“有命无运”的红楼女儿唱的一曲悲歌。其中,“冷月葬花魂”一句,起于即景,最终巧妙地归结于人,被脂砚斋称赞为“是何等大笔”。
如果说“寒塘渡鹤影”只是湘云对自身命运无意中作的谶语,那“冷月葬花魂”就是黛玉对大观园中所有女子结局的预言。
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故事处于序幕的时候,黛玉葬花;当故事演变到第七十六回,故事接近尾声,悲剧即将变为现实的时候,黛玉葬花魂。葬花,更多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不舍和对世间污浊的怨愤,寓意于物,借物抒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葬花魂则直抒胸臆,既哀且伤,此时贾家的颓败气象已现端倪,其衰败的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