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蹒

蒋丽蓉【摘要】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IBD患者存在肠道内菌群失调,补充益生菌纠正菌群失调,可使IBD病情缓解.该文针对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相关性,菌群紊乱与肠道免疫功能异常、肠黏膜屏障功能缺陷、肠道通透性增高等的关系,探讨益生菌对IBD的治疗作用.随着人类对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及IBD遗传易感性研究的不断完善,益生菌制剂将是一类有广阔前景的治疗IBD的药物.%Theetiologyandpathogenesisof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isunclear.StudieshaveshowedthatprobioticsupplementcancorrectdysbacteriosisandalleviateIBDpatientscondition.ThisarticlewillexploretheroleofenterobacteriaindevelopmentofIBDandtherelationshipsbetweenfloradisturbanceandabnormalitiesofintestinalimmunefunction,intestinalmucosafunctiondefectsandincreaseofintestinalpermeability,FurtheritwilladdressthetherapeuticeffectofprobioticsinIBD.WiththeimprovementinrecognitionofintestinalmucosaimmunesystemandgeneticsusceptibilityofIBD,probioticswillbecomeaclassofgreatpromisingtreatmentdrugsinIBD.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1(029)010【总页数】4页(P906-909)【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儿童

【作者】蒋丽蓉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上海,200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1992年Fuller将益生菌定义为:经饮食摄取的能促进宿主机体微生态平衡的活微生物[1]。益生菌作为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具有改善肠道内环境、增强免疫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临床应用显示其安全、有效,在消化道疾病中尤为突出。临床研究发现,IBD患者肠道内存在菌群失调,补充益生菌则可使IBD病情缓解,提示IBD与肠道菌群有关。

1肠道菌群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IBD的发病涉及环境、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异常,发病的触发点可能是肠道内致病菌与正常细菌比例失调。肠道内致病菌增多,分泌的肠毒素使肠上皮通透性增高;致病菌分泌免疫抑制性蛋白,导致黏膜免疫失调;致病菌直接侵袭、损伤肠上皮细胞;某些过度生长的细菌影响肠上皮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上皮细胞损伤,诱发肠道炎症的发生[2]。

1.1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相关性

肠道内固有菌群与IBD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IBD多见于直肠、结肠、回肠等肠道接触细菌最多的部位,因此许多学者推测肠道内某种细菌可能是IBD的潜在病因。

动物实验中,酸葡聚糖钠(DSS)诱导IBD小鼠模型存在肠道菌群变化,主要为

拟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增多;免疫缺陷IBD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发生肠道炎症,但在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状态时则出现肠道炎症。显示肠道菌群是形成IBD的必需条件[3]。

有研究表明,IBD患者肠腔内和肠黏膜内含有某些高浓度的细菌。Sanderson等[4]发现在CD患者损伤的肠黏膜表面,副结核分支杆菌DNA的检出率很高。另外,从CD患者的肠黏膜、肠系膜肉芽肿中也可以分离出分支杆菌,提示副结核分支杆菌可能与CD有关。Masseret等[5]检测33例慢性复发性回肠CD患者回肠损伤肠黏膜处的rRNA,24例患者检出某一型大肠杆菌rRNA,检出率63.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的42.9%,说明该型大肠杆菌与CD发病关系密切。Fite等[6]用RT-PCR技术发现UC患者的肠黏膜活检标本中100%有脱硫弧菌属的脱硫菌(SRB),SRB在大肠中将硫酸盐转化成硫化物,后者对结肠上皮有细胞毒作用。

某些肠道菌群可引起肠道丁酸代谢紊乱,进而导致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