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M应用于蚕业生产的试验初报.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emEM应用于蚕业生产的试验初报

esp是微生物群有用脚本的英文翻译。主要包含五个细菌群:光合菌群、革兰氏菌群、酵母菌群、放线菌群和乙酸菌群。这是由日本琉球大学的比嘉泽先生开发的,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也已在农业、环保等方面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解EM在蚕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试验的目

调查EM对提高蚕体抗病力以及在提高产茧量、茧层率方面的作用,客观评价EM在蚕业生产的应用前景。

2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的时间从1999年3月23日收蚁开始至4月26日茧质调查止,地点在横县校椅镇壬水村何铭谨农户家。

3试验材料和样品

供试的EM为江西省天意公司生产的1000ml聚酯瓶装的EM原露,供试蚕品种为贵港市蚕种场1998年秋制春用的“两广二号”正交种。

4em原露处理

试验共设A、B、C、D四组,其中A组为对照,B、C、D组分别用1%、2%、3%的EM原露处理,每组设四个重复,共有16个小区,每个小区有300头蚕。

5a组和b组均添食其他em原露,饲养条件符合一般情况

收蚁后按常规方法饲养至四龄起蚕,饷食后随机将蚕分成16个供试小区。A组在四龄喂第二回桑时添食蚕用氯霉素,B、C、D组则分别添食1%、2%、3%的EM原露,以后每天的上午十时A组添食氯霉素或增茧素,B、C、D组分别添食各组目的浓度的EM原露,在饲养过程中,除了各区的处理不同之外,饲养条件尽量要求一致,每一回各区的给叶量也相等,还经常随机调换各小区的位置。每天观察蚕的生长发育、食桑、死蚕等情况,做好记录,蚕随熟随上蔟,待全部上蔟结茧并化蛹后进行茧质调查。

6试验结果及分析

6.1不同大小的em对a、c、d、a、d组死蚕数指标的影响,有以下基因组织特点

结果是茧层率指标四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产茧量指标B组和对照组A没有显著的差异,而C、D组与A组有显著的差异,死蚕数指标,B组与A组差异不显著,C、D组与A组有极显著的差异;说明EM的作用是有效的。根据饲养过程中的观察,试验区比对照生长发育较整齐,食桑速度较快,而且一般只剩下叶柄和主脉。

6.2em里酵母群的代谢

我们知道,对蚕业生产危害最大的脓病、软化病主要是经口传染而引发的。如果能够减少蚕消化道内病原菌的数量,就可以有效地预防蚕病的发生。EM是有效微生物菌群,主要有五类菌群:光合菌群、乳酸菌群、酵母菌群、放线菌群、醋酸杆菌。假设它们在蚕消化道内能大量增殖,形成一个良好的有益微生物群,并抑制其他有害菌的增殖,就有可能起到防病的作用,使蚕病死率降低。而EM里的酵母群代谢产生的单细胞蛋白有可能很容易被蚕体消化吸收,使蚕体生长发育良好,蚕体健壮,从而提高产茧量。B组与A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分析是因为添食的浓度不够,EM的作用效果没能体现出来。

7蚕添食、产丝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四龄第二回喂桑开始,每天给蚕添食一次2%至3%浓度的EM原露,可以提高产茧量10%左右,降低病蚕死亡率50%~70%。其作用原理和本试验结果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