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党斜的考察报告.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下党斜的考察报告

闽侯一中阮久平

闽侯竹岐罗洋的下党斜曾经是大山里繁荣的明珠,但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废弃,逐渐

淹没在高山野草下。由于笔者小时候曾经在下党斜生活几年,颇有印象,遂结合课题

《基于乡土地理开展研学旅行的研究》(项目批准号:JYYB-2017010),对下党斜深入

考察。以考古收集文物,以探究复原遗迹,理清下党斜的兴衰脉络,完成考察报告,以

便承载历史,让后人有机会了解下党斜曾经的辉煌。

一、下党斜的位置与命名

下党斜地处罗洋大山深处,对外联络原有整齐的铺石古道,自饭溪经下党斜到锅村,

向南支路到里园;再出大山前往竹岐。其中锅村到下党斜的古道是首选的通道,是下党

斜对外联系最多,人来人往最主要的通道,也是到过下党斜众人最为熟悉的山中古道。

2016年又开辟了从绿潭到下党斜的机耕路。(卫星地图/局部)

新开辟的机耕路是下党斜到县道公路最近的,成了前往下党斜最宽阔的新通道。上

山入口处位于大溪水库往里园方向约800米处的绿潭,不过桥,右手边上山。除四轮驱

动越野车外,一般小车只能停在干道路边,步行上山。为了测试实际行程,为以后旅游

者积累资料,更清楚新路的里程情况,笔者专程作了一份经过实测的行程记录表,以供

参考:

考察行程记录表(2020年1月13日)

区间交通方式项目往返出发到达合计

时长(北京往8:209:0848分钟

竹岐桥头县道行车

时间)返12:3613:30一中54分钟

-(水泥路

距离(仪表往40673km40695km22千米

上山入口面)

记数)返40695km40722km27km闽侯一中

上山入口步行(机耕时长(北京上山9:189:4022分钟

-古厝路)时间)下山12:1412:3319分钟

根据行程记录表得出以下结论:从竹岐桥头到下党斜山脚入口,行车里程为22千米;

因山村公路多弯道,不停车行驶约需要45分钟;正常步行上山约25分钟,下山时间略

少些。

上山机耕路口下党斜核心区

几百年了,下党斜地名一直沿用着,但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走访众人也无一说清楚

地名由来。据考证,《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国

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而考察目的地位于半山腰,居其次而

名曰“下党”。“斜”字形象写出高而缓的山势(如右图:下党斜核心区)。因此,下

党斜地名是位置与山势结合而得,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精准写照。

二、大山里的明珠

清代繁荣时期,人口猛增,农耕大发展,土地是争夺的最主要稀缺资源。下党斜进

入土地开发最强力的时代,盛产稻米,物产丰富,生活富足。不仅开垦梯田,还建成大

厝,巍巍簇立于大山中。据目前考察,其中四大厝留下了历史的印记,一座邓姓人家,

三大厝主要来自饭溪廖姓人家。铺石古道从下党斜向西可到钣溪,再延伸到达下溜坑或

更远,往东北到锅村,出大山。铺石古道旁多农田和林木种植园,人来客往,因农业而

繁荣起来的下党斜成了大山里的明珠。

笔者首先对下党斜核心进行考察,对文物遗存最显著,保存历史最相悠久的古厝核

心区详细考察,绘制了古厝周边核心区示意图(如下:局部):

该大厝主体建筑是土木结构,直到2006年,或因上好木料或因文物可卖,被罗洋村

委作主拆除,只残留偏北侧的一部分,复原最为容易,而且该古厝又是下党斜核心区的

代表,因而得以完整复原记录古迹分布。从古迹分布图看出,古厝大致坐西南朝东北,

有厅堂,官房,斗房等,体现长幼有序的对称结构,被当地

文档评论(0)

知识贩卖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