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冯世伦临证实录01
抽丝剥茧辨方证
陈某,男,76岁。2010年3月10日初诊。
多年来失眠,腹胀,伴见纳差,时有心慌,发际生疮(湿疹),口不
干,有口苦、大便干。舌苔黄腻,脉大。辨六经属太阴、阳明合病,辨方
证属黄连阿胶汤合外台茯苓饮方证。处方:黄连6克,阿胶珠10克,清半
夏15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2克,焦白术10克,
黄芩6克,炮姜6克,三七粉(分冲)2克。7剂,水煎服。
2010年3月17日二诊:纳食、睡眠有所好转,腹胀减轻,心悸、心
慌明显。舌苔白腻,脉细结。辨六经属厥阴病,辨方证属炙甘草汤方证。
处方:炙甘草12克,党参12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麻子仁10克,
桂枝15克,阿胶珠10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
煎服。
2010年3月24日三诊:心悸减轻,纳食尚可,腹胀不明显,大便偏
溏,口微干,不苦,发际湿疮此起彼伏。舌苔白腻,脉细结。辨六经属太
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胶汤合薏苡
附子败酱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处方:黄连6克,阿胶珠10克,莲子心
3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
各15克,连翘12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茯苓12克。7剂,水煎
服。
2010年3月31日四诊:发际湿疮明显减轻,睡眠进一步好转,大便
偏溏。用方加强温补太阴之力,上方去茯苓,加炮姜6克,党参10克。7
剂,水煎服。
2010年4月7日五诊:患者说:“这几天是我2年来身体最好的状态。”
发际湿疮基本消退,纳食较好,脘腹无明显不适,精神较好,睡眠尚欠佳,
大便不爽,口微干。舌苔白,脉沉弦滑。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胶汤合外台茯苓饮方证。处方:桂
枝10克,炙甘草6克,生龙骨、牡蛎各15克,黄连6克,黄芩6克,阿
胶珠10克,莲子心3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炮姜6克,清半夏15
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14日六诊:睡眠渐好,余无明显不适。苔白,脉沉弦滑。
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
胶汤方证。处方:黄连3克,黄芩6克,阿胶珠10克,桂枝15克,炙甘
草6克,生龙、牡各15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茯苓15克,莲子心
3克,陈皮30克。7剂,水煎服。嘱药后无明显不适即可停药,停药后怡
情养生。
体会
本案患者高龄久病,病情较为复杂。前后六诊,服药42剂,医患配合
良好,疗效极为明显。整理本案,体会如下。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
传统解读《伤寒论》,“传经”,即邪气由某经进入另一经,是一个
很重要的概念,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等诸多概念。对
于病情单纯者,这种传经理论似也符合临床。但是,对于部分病情较复杂
者,若拘守“传经”之说,经常有牵强之感。如本案中,病涉太阳、阳明、
太阴、厥阴四病,一诊为太阴、阳明合病,二诊为厥阴病,三诊为太阳、
阳明、太阴合病等等,很难用传经理论去解释。冯世纶指出,“六经”本
不是“经”,不能用“经络”、“脏腑”概念去理解,也就绝不存在“传
经”之说。临证辨六经是依据人体患病后所反应出来的症状特点来进行的,
即使是今日太阳,明日太阴,后日又复太阳,只要明确辨出,就是客观存
在,没必要用过多的“理”去推测可能不可能。关于这一点,实际上涉及
到“六经实质”这一问题。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引用经方
大师胡希恕先生的一段话来阐明六经实质:“基于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
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应。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
者,均属病情的反应;临床实践说明,病情必反应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
有病情的反应而反应,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
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
虚、或实的为证反应。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
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应。由于寒、热、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