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一、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农业是生
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为全面推
进乡村振兴,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
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集中实施整治行动,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
改善;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
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因地制宜采用小型
化、分散化的无害化处理方式,降低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推进农村有
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探索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
资源化利用的路径。
农村餐厨垃圾作为农村生活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量大、含水率高、易腐败、
有机质含量高、营养物丰富等特点,开展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降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实现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举措,对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相关国家/地方/行业/团体标准主要从大型集中餐厨垃圾处理、城镇餐厨垃圾处
理等方面制定。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需要一个基于小型农村餐厨垃圾处理,以餐
厨垃圾就地资源化为导向,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健康与经济合理的技术指南。
本项目面向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指南。本指南拟从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
项目的基本原则、技术选择、运行管理等方面出发,为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提供
技术支持。
二、标准编制原则及依据
(1)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
规则》要求进行编写。
(2)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在编制过程中着重考虑了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
1
作性。
三、项目背景及工作情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中
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及相关专家技术审核,批准《液晶显示背光模组用量
子点扩散板规范》团体标准制定计划,计划编号为:CI2021118。本标准由诚通凯胜生态
建设有限公司提出,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根据计划要求,本标准完成时限为12个月。
(二)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是诚通凯胜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负责标准文档起草及相关文件
的编制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山东江河湿地研究院等单位为主要参与单位,负责
标准中重要技术点的研究和建议,并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
(三)标准研制过程及相关工作计划
1)征求意见稿编制阶段:
任务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诚通凯胜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联合参与单位,于5月中旬成
立标准编制组。编制组成员对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分别进行了调研。经汇总讨论
后,编制组确定了标准中需要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并于2023年10月初完成了初稿并发送
给各参与单位征求意见。2023年12月底根据在各单位反馈意见基础上,形成了标准征求意
见稿并上传中国国际科促会网站。
2)标准论证会阶段:
四、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
标准编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1)标准需要具有行业特点,指标及其对应的分析方法要积极参照采用国家标准和行
业标准。
2)标准能够体现出产品的具有关键共性的技术要素。
2
3)标准能够为产品的开发、改进指出明确的方向。
4)标准需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5)要能够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
6)与相关标准法规协调一致。
7)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技术进步。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适用技术选择原则和技术要求,正文部分
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标准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设计、技
术选择、运行管理。
六、与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遵守和符合相关法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