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咳嗽病诊疗方案--2015 .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绵竹市第二中医医院住院内科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5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

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

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

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

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

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

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

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

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

(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

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

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

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

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

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

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

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

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

或夹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

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炙麻黄、杏仁、桔梗、白前、紫菀、

款冬、陈皮、炙百部、金沸草、甘草等。

中成药:暂无推荐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蒡子、

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等。

中成药:麻杏止咳糖浆等。有咽部红肿疼痛者可选加蒲地兰消炎

片。

3.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①桑杏汤加减(温燥):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

牛蒡子、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等。

②杏苏散加减(凉燥):苏叶、杏仁、前胡、紫菀、款冬花、百部、

甘草等。

③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石膏、阿胶、麦冬、胡麻仁、杏仁、

枇杷叶、半夏、北沙参等。

中成药:暂无推荐

4.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黄芩、栀子、瓜蒌皮、浙贝母、

橘红、前胡、黛蛤散、桔梗、甘草等。

中成药:鲜竹沥、麻杏止咳糖浆、百咳静糖浆等。有咽部红肿疼

痛者可选加蒲地兰消炎片。

(二)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风热、痰热者可选择清开灵注射液。

(三)中医特色治疗

1、穴位敷贴法:葶苈子、牵牛子、射干、石菖蒲、麻黄上药共研

细末,密封备用。以每穴用药2—3g适当量取药末,另取生姜汁以1:1

拌匀,将药糊呈直径2cm、厚0.5c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