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什麼是考古學;認識;;;三、考古學的定義;考古學的定義:;第二節:考古學在廣義歷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獻和遺存的定義;二、文獻史料的局限性
;2.記錄過程中受記錄者眼界、水準、立場的限制。;;1.遺存的無限性:;2.遺存的客觀性:;四、考古學在廣義歷史學中的作用;考古學;課後思考:
考古學的局限性是什麼?
;參考書目:
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1999年
張忠培:《中國考古學:走近歷史真實之道》,科學出版社,1999年
俞偉超:《考古學是什麼:俞偉朝超考古學理論文選》,科學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嚴文明:《走向20世紀的考古學》,三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張之恒:《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孫英明、李友謀:《中國考古學通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2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
;第三節考古學研究的範圍、程式和方法;一、研究範圍的劃分;1、按生產力發展水準劃分:;2、按社會性質來劃分:;3、文獻史學來劃分:
;4、按照區域來劃分:
5、按研究專題來劃分:;二、考古學研究的程式;三、研究方法;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考古學研究的對象——遺存;可分為:人工遺存和非人工遺存兩大類;一、遺物;例如:陶器的形制;釜甑;鼎鬲;斝鬹;甗甕;盉;二、遺跡;1、房址(F):;;;;2、灰坑(H):;;;;;;;;;;;3、灶坑(Z):;4、墓葬(M):;;;;;;;;;;;三、非人工遺存;;;;;;第二節遺存的分佈;第三節遺存的生成與轉變;一、生成過程
;二、轉變過程;第四節如何對待遺存;地層學與遺存的收集;一、地層學的定義及相關術語
;安特生(Andersson.J.):
瑞典·中國北洋政府顧問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引進者;字濟之,清華學堂畢業(1918)
???佛大学博士(1923)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8)
——中國最早進行田野考古工作的學者;梁啟超次子,
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1923)
哈佛大学硕士(193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解放后)
——廿世紀30年代田野考古學的巨人;在實際運用地層學的過程當中,主要有兩個任務。
;;2、堆積:;地層堆積:是指大面積的呈層分佈的堆積。
遺跡堆積:是相對地層堆積而言的範圍較小的一種局部堆積。;選自《奉節縣頭堂包遺址2002年發掘報告》;;3、單位:;4、疊壓與打破
;5、層位與層位的關係
;二、地層學的基本內容
;3、現在我們發現的地層往往比實際形成過的地層要少,現今分辨出的地層交界面不一定是地層原有的表面,坑穴一類的遺跡開口也不一定是原先的開口層面。
4、兩個地層之間開口的一個遺跡單位。
可能(1)與它打破的地層年代相同
(2)與疊壓它地層年代相同。
(3)與疊壓它或被它打破的底層都不同而是介於二者之間。
同時開口在一個地層之下的兩個遺跡單位,其年代形成也是有三種可能性:
(1)A早於B(2)B早於A(3)A、B同時;5、遺跡的建造、使用和廢棄是三個不同的時間概念,因此同一個遺跡的內部堆積有時可進一步分出使用堆積和廢棄堆積,在時間上前者早於後者。
6、晚期堆積可以出早期遺物,早期堆積不能出晚期遺物。要按照堆積中最晚的遺物確定其年代。
7、堆積有原生堆積和再生堆積之分。因此,在區分堆積及其內含物的早晚時,一定要先判斷堆積的性質,即是原生的還是再生的。;三、地層學的重要性與局限性
;2、局限性;第二節遺存的收集;一、遺址的發掘;就是在遺址上劃分出若干小的方塊(方格)然後以方格為單位進行分工發掘,這些方格在考古上被稱為“探方”。;;探方的編號:
;(2)發掘;(3)取物;(4)記錄;;;;;2、考古發掘的基本原則
;二、試掘、鑽探與清理;三、勘探;四、地面調查;五、徵集遺物
六、查閱文獻;遺存的整理和分析;一、重要性
二、內容
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