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并非源于《伤寒杂病论》 .pdfVIP

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并非源于《伤寒杂病论》 .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并非源于《伤寒杂病论》--第1页

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并非源于《伤寒杂病论》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

谢您的支持!

现代中医界几乎完全认同“辨证论治”原则由《伤寒杂病论》所

确立的观点。《中国医学史》指出:“(张仲景)结合当时人民同疾

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

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

紧密地结合起来。”[1]《伤寒论》教材指出:“(《伤寒杂病论》)

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收录创制的著名方剂,向为历代医家奉为圭

臬,因而该书实为后世临证医学之基石。”[2]《中医基础理论》指出:

“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发展了辨证论治原则,并且升华出证’

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汉代以后,《伤寒论》证的概念普遍用于临床,

而且辨证手段不断发展和深化。”[3]56由此可见,现代中医界普遍

认为《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证”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至关重

要,使得《伤寒杂病论》成为历代医者不可或缺的典籍。然而,考察

《伤寒杂病论》中“证”的含义可发现其与现代定义完全不符。此外,

考察古代中医界对临床原则的论述,可发现“辨证论治”并非古代医

者所公认。《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历代医者赖以临床实践的“证”概

念与“辨证论治”原则的观点需要修正。

1《伤寒杂病论》中“证”指临床表现,与现代定义完全不同

“证”在现代中医界已成为疾病本质的通用名称,《中医基础理

论》指出:“所谓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病的原因、病的部位、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着疾病发展

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之本质和全貌。”[3]56《中医内科学》亦

指出:“证,是中医病理学的病理单元或病理层次,它反映具体条件

下机体状态的本质。”[4]

然而,“证”在《伤寒杂病论》中为临床表现的含义。如《伤寒

论》第16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

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

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并非源于《伤寒杂病论》--第1页

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并非源于《伤寒杂病论》--第2页

之。”从条文中“观其脉证”一句可得知,“脉”与“证”皆属于可

观察的现象。脉象无疑属于临床表现,将“脉”与“证”并列则进一

步表明“证”是临床表现的名称。第182条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条文在说明阳明病的

“外证”时所列举的对象均为可观察的临床表现。此外,《伤寒论》

之“表证”主要指代“恶寒”这一临床表现,如第134条曰:“太阳

病……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为解也。”第164条曰“伤寒大下后,

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第234条曰:“阳明病,脉

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条文所述疾病的经过与表现并

不相同,但均以“恶寒”作为表证未解的判断标准,表明表证是恶寒

的别称。

《金匮要略》中的“证”亦为临床表现的含义。《水气病脉证并

治第十四》曰:“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

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曰:

“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妇

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曰:“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知

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以上条文在交代疾病所具有的“证”

时皆列举出可观察的临床表现。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中的“证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