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浅析中国木构古建筑的抗震力学原理.pdfVIP

(3.1.6)--浅析中国木构古建筑的抗震力学原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木构古建筑的抗震力学原理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木构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并从力学角度上简要分析了建筑的抗

震原理,最后总结得出:中国木构古建筑通过构建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进行抗震减震。

关键词:中国木构古建筑;结构特点;抗震力学原理。

中国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古建筑,因其独有的结构体系和布局原则,在世界建筑之林

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据记载,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发

现了兼用绑扎和榫卯的干栏式建筑,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建筑体系逐

渐形成,并传播和影响到其他国家。在地震多发的中国,木构古建筑历经千年而屹立不

倒,说明它有着一套科学而成熟的抗震原理系统。

一、中国木构古建筑的结构特点

1.1结构类型

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形式多以木构架为骨架,承载着屋顶或上部楼层的重

量,四周的墙壁主要起围护作用,只承担自重。木构古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有三种,分

[1]

别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抬梁式(图1)是一种梁架结构体系,水平构件为梁,

垂直的为柱,靠自重稳定建筑;穿斗式(图2)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

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在南方使用

普遍,有时和抬梁式构架混合使用;井干式(图3)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

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

形成房屋四壁,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图1抬梁式结构图2穿斗式结构图3井干式结构

1.2结构组成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有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

等,这些大多是由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不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造型结构一般由台基、

梁架、屋盖三大部分构成,等级较高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间还会铺设斗栱层:建筑最下

面是支撑整个建筑的台基,台基高度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制约,据《礼记》中记载:“天

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台基材料取决于建筑的等级,石为上,

砖为下。台基装饰丰富,以须弥座形式为最高等级;台基之上是主体屋身,由木制梁柱

做骨架,立柱向内微倾(侧脚),把平放的额枋做成向屋角微翘(生起),使屋顶的荷

重产生了向心的水平分力,把柱子与阑额的榫卯挤压严实,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在屋

顶和梁柱之间的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构件,其作用是将屋盖的荷载传递到

立柱。斗栱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角科斗栱、柱头科斗栱、平身科斗栱、品字科斗栱、

隔架斗栱等等,各时代斗栱的形式不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最上面是屋顶,其屋

面做成雅致柔和的曲线,四周屋面均伸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屋顶

的主要形式(图4)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每种形式又分为单檐、重檐

[2],在此之上又可相互组合成更多的结构形式,从而形成各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形象。

图4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主要形式

二、中国木构古建筑的抗震力学原理

2.1规则的平面布置

我国古代匠人一般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大多数建筑均釆用长宽比小于2:1

的矩形平面[3],其中当心间最大,而两侧的次间、梢间等的面宽依次减小。这样规则的

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抵抗地震带来的扭矩。

2.2特殊的隔震基础

我国木构古建筑最下面的部分是台基,台基之上是浮搁的立柱,其间未做任何连接。

此种构造方式虽然看似危险,实际上却能高效地防止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降低地震

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从而产生隔震效果。此外,优雅精美的大屋顶具有相当大的荷载,

其自重沿梁柱向下传递,在柱底就会产生较大抵抗摩擦的力,从而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2.3消能的减震斗拱

斗拱是由若干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短枋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用在柱头顶或额枋

之上,起着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屋顶与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

斗拱通过对水平构件的连接,形成一个水平刚度很大的过渡层,它像弹簧一样起着变形

消能的作用,从而极大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历史上,大多数带斗拱的木构古建

筑都能有效地抵抗

文档评论(0)

158****6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