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吴江越剧的传承经历
口述/沈红英记录整理/徐宏慧
时间:2017
地点:红楼越剧团
问:沈红英,你出生在哪一年?
答:1963年。
问:童年正好遇上文革?
答:是的。
问:那时候清一色的只演8个革命样板戏,传统地方越剧被冠于宣传封资修才子佳人,全部停演。你是怎么爱上越剧的?
答:从小受妈妈的影响,我出生在吴江的铜罗旺家村,地处吴头越尾,那里的人特别偏爱越剧。
问:越剧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答:我妈妈是越剧迷。尽管那时不准演出,但那一辈人却会利用宣传队的名义用越剧改编样板戏,这样越剧的声腔又悠扬起来了。妈妈时不时地在家里哼唱几句,我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长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文革结束,我高中毕业,正遇上铜罗文化站要排演传统越剧《血手印》,招收小百花越剧演员。我心中十分向往,我就叫妈妈教我几段越剧唱词。没料到临时抱“佛脚”,却使我顺利地进入了铜罗小百花越剧团。进了剧团后,又让我担任了《血手印》主要角色的演出,一年后得到了当时县乡领导和观众的好评,大家评论说我有戚派唱腔的潜能。幸运的是,1982年铜罗文化站为了培养我,派我赴上海拜戚雅仙为师,我很兴奋,让我有机会真正得到了戚雅仙老师的面授,成为戚派传人之一。从那时起我对越剧的迷恋可以说是如痴如醉,全身心地沉醉其间,只要为此而付出的所有辛苦,我都认为“不苦”,舞功和吊嗓门,每天必练。手、眼、身、法、步上经过老师的精心传授和辅导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进步很快。戚老师和越剧界前辈认为我从唱腔、身段还是扮相各方面都与戚老师年轻时相当神似,戚老师也认可这一点,再说我与戚老师同属兔,更觉得投缘,为此戚老师亲授艺名戚继仙,后来我知道我是戚老师唯一亲授艺名的弟子。
问:名师出高徒,这样一来你的演艺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答:是的,但是不巧的是,当时的铜罗文化站,因为资金短缺,不能持续供养我们的小百花越剧团,不久就解散了。1983年我就与另一位毕派的姐妹一起考入了浙江嘉兴越剧团。那时我们才20出头,又得到过恩师的真传,所以一进剧团,就成为剧团中的主要演员。
问:这对你来说是一个更大的舞台。
答:是的,开始演出剧目就是我们铜罗时已经排练过的越剧《血手印》,剧目排练成功后,我们每到一地演出,都受到那里的群众热烈的欢迎。
问:越剧发源于当地的“越女文戏”,自然深受故土群众的喜爱了。
答:是啊,这样一来,我们的热情更高了,紧接着我们排演了《殷小姐娶妻》、《三洞房传奇》、《桃花井》、《白蛇传·断桥、合钵》等戏,都受到专家老师高度的评价。演遍江浙沪一带,得到了当地戏迷朋友的追捧。
问:你得过什么表演奖吗?
答:得的奖主要有1984年嘉兴市小百花流派唱腔表演一等奖;1984年、1986年两届江浙沪越剧大奖赛鼓励奖;1987年浙江省表演三等奖、嘉兴市戏剧节二等奖等。
问:你在嘉兴越剧团呆了几年?
答:8年,1991年,我因为结婚迁回了吴江,此后离开嘉兴越剧团定居吴江松陵镇。
问:你知道当时的吴江松陵镇也有一个吴江越剧团吗?
答:知道,那里有吴江越剧团团长章丽娟老师等人,我在铜罗文化站时他们曾经辅导过我。
问:吴江越剧团也是1980年起始的,它先成立越剧班,1982年4月正式成立越剧团。
答:吴江越剧团几乎和铜罗文化站的小百花越剧团同时起步。我们是同行,早就相识,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经常一起切磋戏曲技艺,她们中大部分人来自于浙江农村,年龄与我相仿。
问:我曾经了解过,此时的吴江越剧团也走过了十年红红火火的日子了。与观众见面的开局戏《打金枝》、《盘夫》、《十一郎》得到专家、领导和观众的强烈反响和好评。之后排练的《洞庭曲判》、《何文秀》、《凤冠梦》、《皇亲国戚》、《桐江雨》、《皇帝与村姑》等近30台大戏,得到专家和国家、省、市领导人的鼓励和好评。你那时为什么不要求进吴江越剧团?
答:那时的吴江越剧团姐妹们,也是经过上海越剧团众多位著名专家精心辅导的,也拥有一批骨干演员,演艺都很扎实,如崔瑛、肖桂芳、董志萍、沈筱琴、夏巧玲、邹红、孙爱娟、吕苗仙、周东环、范凤英、钱丽霞、李燕娜等等。另外越剧团的生机此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吴江越剧团的演员也是只出不进,我只得另谋生机了。
问: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大陆的是快节奏的港台流行歌曲,慢节奏的传统戏剧受到很大的冲击,吴江越剧团也不景气,1999年更替为吴江艺术团,其实是名存实亡,散了,这个团队整整经历了20年。
答:吴江越剧团解散后,这些姐妹们选择了不同的谋生方式,有的去了大城市的专业团队,有的去了宾馆服务业,有的选择了个体单干。
问:你离开越剧团后,就从商了?
答:1991年9月我先进了吴江松陵饭店工作,下一年起到吴江外事服务公司工作,直到2000年6月才自己创办了吴江东方旅行社。1993年至1995年期间我获得了苏州大学吴江教育站经济管理大专文凭。
问:听说你从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