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早期儿童歌舞剧的创生发展与历史意义
内容提要:以黎锦晖《麻雀与小孩》为起点的早期儿童歌舞剧,是在“美育”“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借鉴西方戏剧样式而创生的,反映出时代对“儿童”的发现和关怀。该剧表明儿童歌舞剧在“儿童歌舞剧—歌剧”的整体语境中得到发展,既有儿童歌舞剧探索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歌剧探索的支撑和影响,又有歌剧创演经验对儿童歌舞剧的“反哺”,展现出儿童歌舞剧与歌剧的互动和转化。早期儿童歌舞剧作为中国歌剧雏形,开启了中国“儿童歌舞剧—歌剧”的国语白话模式,显露出“以音乐承载戏剧”的“歌剧思维”,构建了中国歌剧的戏剧结构空间,搭建了中国歌剧作为综合艺术的基本构架,在中国歌剧百年历史发展中具有先导地位和铺垫作用。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种旨在表现儿童、启蒙儿童的音乐戏剧样式—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剧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吸取借鉴早期“文明戏”(话剧)的创演经验,取材同时代的儿童生活,以通俗的音乐和简明的舞蹈为主要戏剧手段,用白话体和童话式的台词和歌词,讲述少年儿童喜欢的故事,承载浅显的寓意,最终形成一种以“话剧加唱”为基本戏剧表达方式且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形式。儿童歌舞剧由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作曲家黎锦晖首创,1920年至1927年,其创作了《麻雀和小孩》(1921年正式首演)等12部经典剧目,并带动了早期(20世纪上半叶)儿童歌舞剧的发展,成为中国“儿童歌舞剧—歌剧”的开拓者。中国的儿童歌舞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舞台演剧样式,其创生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其发展在20世纪留下了不平凡的历史轨迹,尤其是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所呈现出的“唱歌→表情唱歌→儿童歌舞剧→歌剧”的演进,以及最终的“歌剧”(opera)雏形①,为人们带来了关于中国歌剧“发生学”的文化想象和史学演绎。20世纪上半叶,儿童歌舞剧作为中国歌剧的初始形态,不仅有助于当时的国语推广、美育推行及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开展,而且对中国歌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一、儿童歌舞剧创生的历史与文化语境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物,20世纪上半叶的儿童歌舞剧较之同时期其他音乐体裁样式,无论是表现形式、思想内涵,还是受众类型和传播范围,都有其特殊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样式,它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创生的,其中既以近代中国新兴“儿童观”为思想基础,又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正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以黎锦晖、“春蜂乐会”作曲家,以及叶圣陶、赵景深、朱震西等音乐教育家为主力军的儿童歌舞剧创作群体应时而生。这一创作群体以较强的积极性和默契度,热情地投入到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儿童歌舞剧创作中,完成了一批数量可观、质量优良、影响力大的剧目。除开拓者黎锦晖的12部儿童歌舞剧外,还有“春蜂乐会”作曲家单独或联合创作的22部儿童歌舞剧,以及叶圣陶、何明斋、赵景深等音乐教育家创作的近50部儿童歌舞剧,笔者推断,或许还有一批儿童歌舞剧(或其脚本)有待学界的挖掘与发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物质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文学家和戏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展开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并将其用于儿童音乐教育和学校戏剧表演实践。
(一)“孩子”的发现
在“父为子纲”的传统中国,儿童一直未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因此也未能出现真正将艺术视角指向“孩子”的儿童戏剧。中国古代不乏载歌载舞的儿童表演,如《论语·先进篇》记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②描绘了两千多年前儿童春日郊游时的歌舞场景,且展露出儒家对儿童的“仁爱”。宋元以降的戏剧中也不乏适合儿童演出的戏剧类型(如傀儡戏、皮影戏、肩担戏等)、描写儿童的戏剧情节、可供儿童扮演的角色类型,以及适合儿童观看的剧目。但更应看到,这些与“孩子”相关的戏剧形式,其目的主要不在启发儿童心智,而在于使其形成以“父为子纲”为前提的伦理观,因此始终未能展露出表现儿童、启蒙儿童的旨意。③这也表明,在中国古代,儿童与妇女一样,并未得到“解放”。
但随着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孩子”逐渐得到重新发现。早在戊戌新文化运动中,谭嗣同的《仁学》就对“父为子纲”等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反思和批评,这为“孩子”的重新发现作出了思想铺垫。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新文学率先发现了“孩子”,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与当时关于个体“人”的认识及对“人”独立人格的尊重需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西方现代哲学、现代教育学,尤其是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中,鲁迅、郑振铎、周作人等一批作家作出了积极响应,有力批判了“父为子纲”的传统伦理道德和庸俗的“子孙”观,将视角指向“孩子”,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本位论”。这种“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游戏人类学视角下东西方足球的文化类型学解读.docx
- 音乐现代性与后现代音乐.docx
- 中国钢琴曲的“中国风格”之辨析.docx
- 新时代中国歌剧理论评论述评与思考.docx
-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网络危机传播场域的变化与应对.docx
-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本硕融合培养的理论及实践.docx
- 溯源、解构与当代形塑:民族健身操身体动作之研究.docx
- 科教与乐教的融合与互动:学堂乐歌新解.docx
- 新修订《体育法》中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保险机制的制度构建.docx
- 学校体育改革新形势下“体育课外作业”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docx
- Unit7CareersLesson2CareerSkills课件高中英语北师大版选择性3.pptx
-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物理试卷.docx
- Module2Unit1ShelearntEnglish(课件)英语五年级下册3.pptx
- Unit2ie(课件)牛津英语自然拼读世界第三级 4.pptx
- Unit4Whenistheartshow_PBReadandwritetwonewkittens(课件)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2.pptx
- Unit2WildlifeProtectionListeningandTalking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pptx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得分训练(二)文科综合试题.docx
- 第11课《山地回忆》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docx
- 《和田的维吾尔》2教学文案.ppt
- 7.1力课件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05】.pptx
最近下载
- 2025年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共四套).docx VIP
- RBA8.0手册+程序文件+表单(格式可转换WORD).pdf
- 第六课++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全一册下学期期中考 (统编版五四学制2024).pptx VIP
- 17J008: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docx VIP
- 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docx VIP
- Q_UALW 001-2017博落回提取物.pdf
- 中医护理科普比赛.pptx
- 【水利课件】8 面板堆石坝.ppt
- 测量与地理信息系统(MGIS)作业指导书.doc VIP
- 管理制度的全面协同与协作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