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林庄移民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枣林庄移民考

摘要:山东枣林庄移民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移民迁出地之五,有专家认为山东枣林庄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北七里的安邱村,笔者认为是错误的。真正的山东枣林庄在今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的样墩村东北约500米处。

关键词:山东枣林庄、移民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个观点。

一、山东枣林庄移民的流传范围和时间:“山东枣林庄移民”主要流传在安徽省的淮河两岸地区,包括凤阳、芜湖、利辛、寿县、霍丘、颍州、六安等市县,尤其是濉溪县。据安徽省濉溪县志记载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枣林庄迁民到本县,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称是山东枣林庄移民。再以利辛县为例,1988年利辛县地方志办公室曾组织过一次大型的姓氏源流调查,尽管这次调查缺乏科学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调查的质量不高,形成的资料难以利用,但调查中众口一词的说法却特别引人注目——祖先于明朝初年迁自山东,很多人都说祖先来自山东枣林庄。根据1989年编篡的《寿县志》(初稿)记录了当地23个氏族,其中21个氏族都说是明洪武年间迁入的,几乎所有的口碑记录都说是来自山东枣林庄,类似传说很多,不再列举。这就说明“山东枣林庄移民”确实存在。根据相关地区山东移民的家谱记载和官方户籍登记发现,山东来的移民基本上都是很多年以后才在当地取得户籍,说明枣林庄移民传说早于明朝初年,不可能是官方组织的移民,更像是从山东来的难民。

二、山东古兖州枣林庄是安徽“枣林庄移民”发生地的可能性排除。

1、山东兖州现在属于济宁市兖州区,专家考证的枣林庄为兖州区北部的“安邱村”,该村为明鲁王后裔安邱王的封地,该村曾经在康熙初年被称为枣林庄。该村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并不是陆上交通要道也不是水运码头,地方史籍资料也没有古代大量居民的历史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至清末编修的历次《兖州志》和《滋阳县志》都没有兖州枣林庄对外移民的记载。相反,自明朝延续下来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明初有登州、莱州、青州三府移民到济宁。

2、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录共有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下面把洪武年间移民记录整理如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关于山东、山西移民的建议:“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亦。”(《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可见,洪武二十一年以后,朝廷组织的山东对外移民是不存在的。而明朝建国初年的移民行动,主要移民迁入地是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而迁入之后就取得了当地的户籍,官府给路费、衣物、种子、农具、耕牛等,每人给地30亩,免三年赋役。

(1)公元1370年。《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辛巳,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洪武三年,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属于临濠府。)

(2)公元1373年。《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3)公元1376年。《明太祖实录》卷一一о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

(4)公元1388年。《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明史》卷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

?(5)公元1389年。《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6)公元1389年。《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7)公元1392年。《明史》卷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丁卯,冯胜、傅友德率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据《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公元1392年。《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9)公元1395年。《明太祖实录》卷二二六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公元1402年。《明史》卷五载:“(洪武三十五

文档评论(0)

文涛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