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鲁一临中”长官店故址“育才阁”
漫漫流亡路古镇兴弦诵
——流亡中学“鲁一临中”长官店求学纪事
文涛
全面抗战开始后,日寇大举攻城略地,致使我国土一片片沦丧。1940年2月山东省全境沦陷,民众纷纷逃难,背井离乡。1941年2月豫南会战后,鲁苏豫皖四省边区党政分会总部迁到临泉,辖四省边区四十六县,其中有山东鱼台、曹、单、定陶、城武、金乡六县。边区党政分会所属九十二军(军长李仙洲)驻扎阜阳,李仙洲遂在临泉县吕寨周边办鲁干班(黄埔军校系列)。1941年8月,山东省政府流亡到阜阳,著名教育家何思源(注:1944年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教育厅长刘道元等于也来到阜阳。1942年7月,著名教育家张敏之奉命率一批山东省沦陷区师生前往阜阳。时阜阳成城中学改制为国立二十二中学,校长李仙洲,教务主任张敏之。次年,山东省教育厅为了让更多流亡青年学生能升学读书,便在临泉县长官店分办山东省立临时中学,名誉校长李仙洲,张敏之实际负责。后因又在阜阳城西门内吴家祠堂分办山东省第二临时中学。于是,该校改称山东省立第一临时中学,简称“鲁一临中”。在一些爱国精神的辛勤培育下,“鲁一临中”在长官店度过了难记的苦读岁月。
↑、1945年2月,“鲁一临中”高中第一级学业毕业纪念,长官店山陕会馆花戏楼前留影
古镇兴弦诵
流亡政府办流亡学校,其艰苦可知。山东省政府向四省边区党政分会主任汤恩伯申请,接收临时中学的师生。汤令其亲信杨佩南(时任临泉县长)负责收容山东临中的师生,杨佩南推诿给县督学车玉矶和补给分会负责。因县城无处安置,长官国民中心小学校长董月章和协兴镇(长官店延河南时称)镇董刘光宇和是当地开明绅士,主动申请将“鲁一临中”安置到长官店。首先,借用民房解决教师和学生的住宿;其后,将初中部安置在三皇庙、梅花书屋和普济茶庵内;将协兴国民中心小学从育才阁(即文昌阁)陆续迁长佛门外东岳庙,用以安置“鲁一临中”高中部;校本部办公室设在天主教堂旁,大会可借用教堂;操场设毓秀门外,界煌公路旁,面积数十亩,场内设简陋的篮球场;操场周边用檩打桩,高粱箔围成篱笆,糊上泥巴做墙,屋顶覆盖麦秸,搭建一些茅庵草舍,仅能遮蔽风雨。师生大饭厅设在通德门旁山陕会馆院内。
↑、长官山陕会馆传承人李全福老人向临泉县档案馆长杨海泉捎赠山陕会馆和“鲁一临中”档案
长官店是历史文化古镇,位于临泉县城南十五公里,延河和润河水运在此交汇,宋金时为颍州沈丘县郭下乡河渡集。蒙元时,北庭人阿鲁温任沈丘县达鲁花赤时,在此设立长官司提领所。(明)《一统路程图记》记载长官店在瓜洲至武当山古驿路上。店指非由官方营治的驿站,为至武当山进香客添加食品草料之所。长官店共有七座寨门,街巷窄长,杜宽桥连接延河南北两集。长佛门北称老长官,协兴门南回汉两族集聚,山陕商人云集,又称协兴镇。街巷两边多是前店后坊式店铺,青砖布瓦,整齐有序。古镇旁,鸡鸣犬吠;延河畔,书声朗朗。会馆戏楼、马台夕照、西潭望月、北寺晨钟、旋龙寒鴉、书屋探梅,处处都可看到衣衫褴褛但生气勃勃的青年们锻炼体魄的身影,听到他们高昂而不辍的琅琅读书声。“鲁一临中”给古镇带来新的知识和新的作风,也带来了社会和政治观念的进步,“育才书声”成了古镇新的风景。
学在苦中求
“鲁一临中”初建即为从初中到高中的完全中学,随着其他山东学生不断投奔而来,次年就增加到14个班,新增班级教室只能借用民居。初始招收公费生500余人,大都是来自被日军占领的山东沦陷区,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青年。1944年,长官校本部招收自费生(本地学生)一个高中班和四个初中班,共计250人。后在长官东
的花兰、大田庄和高塘集(今高塘中↑、鲁一临中新生报名收据
学)设立分校,共招初中九个班,学生438人。国家正在危难之中,无法给逃出沦陷区学生多予救助,寄人篱下更是难上加难。冬天到了,多数人都没有棉衣,张敏之校长求助于当地驻军,每人获得棉军装一套,穿在身上,师生与士兵无异。文昌阁教室有木桌凳,条件较好,但只能容纳四个班。寺庙改成的教室,桌凳用土坯和木板垒成,长条宽木板做成课桌,窄木板做成低的板凳。民房改成的教室更为简陋,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师生天天趴在泥桌上,坐在泥凳上,擦来蹭去,手上、身上、脸上都是灰土。后来,老师们带着学生利用延河岸黄土粘性强的特点加上麦秸,下撒薄层粉砂土,放进模具挤压成较为坚固的泥课桌,泥巴干后再贴二层马粪纸(用麦秸加工的糙纸),干净坚固多了。
来到这里读书的大多数都是孩子,最小的刚十岁出头。背井离乡,离开了父母,生活完全要靠自己和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他们求学生活非常艰苦,冬天因衣被单薄致使冻疮蒿生。宿舍是民房,开始睡地铺,下面铺草,上面铺席,学生像是渔民晒干鱼那样,一条条地挨个睡在地铺上面。后来慢慢地用土坯架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