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酪根分子结构在低熟阶段的演化特征-基于红外光谱分析.docxVIP

干酪根分子结构在低熟阶段的演化特征-基于红外光谱分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干酪根分子结构在低熟阶段的演化特征:基于红外光谱分析

郭隽虹,邹艳荣,颜永何,屈振亚,王晓锋,蔡玉兰,彭平安

干酪根分子结构在低熟阶段的演化特征:基于红外光谱分析

郭隽虹1,2,邹艳荣1*,颜永何1,2,屈振亚1,2,王晓锋3,蔡玉兰1,彭平

安1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中心,甘肃兰州620100)

为研究低熟气形成过程中大分子结构的变化情况,对吐哈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的煤与碳质泥岩干酪根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了热解实验,借助于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不同热模拟温度下干酪根结构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随热演化的进行,煤与碳质泥岩干酪根的芳香结构不断缩合,含氧官能团不断脱落,碳

质泥岩干酪根中的脂肪族类有所降低。吐哈盆地低熟气主要来源于煤与碳质泥岩干酪根中的含氧官能团——羧基与甲氧基,以及碳质泥岩干酪根上的脂肪族。从干酪根结构上揭示了低熟气主要来源于Ⅲ型有机质的原因。

低熟气;热解实验;大分子结构;含氧官能团;吐哈盆地

引 言

低熟气,即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总结中国陆相沉积盆地天然气成因体系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和天然气勘探领域[1]。低熟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在世界天然气已探明储量中占有15%~20%的份额。低熟气理论将过去被视为非有效烃源岩产生的烃类气体纳入了天然气资源之中,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干酪根晚期成烃的概念,证明了位于生物作用带和热解作用带之间(即生物-热催化过渡带)的烃源岩——过去认为不能形成规模性、具工业价值天然气的层段,可以有具工业价值天然气的生成与聚集[2–3]。低熟气理论的提出,丰富了天然气形成和成藏理论,因低熟气具有分布广、埋藏浅、勘探投资少和见效快等特点,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更具实际意义。

目前,低熟气的判识指标已从成熟度、地温、埋藏深度以及同位素特征等方面进行过研究,其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o主体在0.4%~0.8%范围,下限与上限可分别延伸至0.3%~0.4%及0.8%~1.0%,地温约46~96℃,深度在1500~2500m层段,13C1值为–60‰~–45‰[2–6];同时,对于低熟气的评价方法也有所研究[7–9]。但关于干酪根大分子结构的变化对低熟天然气生成的贡献方面了解甚少。本文选取吐哈盆地艾试1井早侏罗世八道湾组的煤与碳质泥岩作为研

究对象,拟对不同温度下热解的煤和碳质泥岩残余干酪根大分子演化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为吐哈盆地低熟气的生烃母质问题提供一些新的证据。

红外光谱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被用来确定有机质的结构,但直到80年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FTIR)的发展提高了测试的信噪比和探测极限,才得以真正应用于煤和干酪根的化学成分与结构的研究[10–11]。FTIR是一种灵敏而有效的技术,目前已被广泛用来研究煤、显微组分及干酪根的化学结构,确定有机质的成熟度,划分干酪根的类型,以及评价油气源岩生油气的潜力等[10,12–17]。本文利用FTIR对不同热解温度下的干酪根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讨论了低熟气生成机理。为了便于直观比较低熟演化阶段干酪根的化学结构变化规律,一并展示出成熟-高成熟阶段干酪根官能团变化趋势。

样品与实验方法

实验样品采自吐哈盆地艾试1井的早侏罗世八道湾组,镜质体反射率较低(o

源岩样品经过清洗干燥后,碾碎至120目以下,加HCl与HF除去矿物质,制备成干酪根。将制备好的干酪根样品以不同的升温速率(10℃/h,18℃/h,

30℃/h)分别进行热解实验,从330℃到555℃间隔取样,相邻取样点间间隔

15℃,每条升温曲线共计16个取样点。热解得到的固体残余物测定其红外光谱特征。

红外光谱分析采用德国Bruker公司生产的BrukerVertex7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波数范围4000~400cm–1,分辨率0.24cm–1,浓度精度0.004cm–1。

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是由物质分子中成键原子的振动能级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光谱[18],其红外吸收带的位置和相对强度是原子组成、键合情况及振动性质的反映,表征样品中化学基团的组成和结构特点[11]。由于红外光谱法具有经济快速、样品用量少、不破坏样品、制作简便、测试样品不受晶

文档评论(0)

文档爱好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爱好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