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VIP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重难点】1.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2.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基础知识梳理】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2)(思)维新思想兴起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3)(经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经过

(1)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康梁等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2)高潮:百日维新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内容

光绪皇帝百日内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3)失败: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除京师大学堂外的改革措施,均被废止。

3.意义

(1)经济上: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上: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3)政治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4.

失败

原因

(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兴起;德国强占胶州湾,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农村。

3.清政府政策

先抚后剿。

4.结果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5.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列强侵华方式改变:直接瓜分——以华制华)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开始:1900年6月10日,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附近阻击侵略者,八国联军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天津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

(4)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

(5)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西安。太后谕旨:铲除义和团,与列强议和。

3.八国联军罪行

(1)八国联军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4.东南互保

(1)概况: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2)影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5.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

(2)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危害

(1)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3)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4)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影响

①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②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③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深化探究】

一、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兴起的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

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甲午战后的巨额赔款,促使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加重民众的生活负担,进

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排满”情绪,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危机严重。

(3)新经济力量的增长:伴随着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增强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其开始主导近代中国变革。(4)新思想的深层发展: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面对空前的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