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名称

离太阳最近的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理解红柳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的主题。

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文章的内容并不难懂,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哲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2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米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仪

说明

实施过程

(含环节时间媒体使用

等)

课前准备

一、 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

二、 查找作者毕淑敏的相关资料。例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运用网络查找有关西藏阿里的图片,以及有关阿里自然环境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5分钟)

一、 设置问题,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同学们,请谈谈你对西藏阿里的了解有多少?

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生长着什么样的植物?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由对阿里的介绍而引出在这里生长着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一红柳)

今天,我们学习毕淑敏的这篇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正是讲述这戈壁与沙漠上的风景林一一红柳。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红柳树的?作者对其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 作家作品(3分钟)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血玲珑》、《预约死亡》等。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8分钟)

自由诵读,概述内容。

(要求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

共同梳理文章思路。(8分钟)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

第一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第二层次(第11~14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

第三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注:结构上可以简单表述为:

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重点品读,把握情感。(15分钟)

品读文中红柳树的描写,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

明确:显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点: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下,红柳的根系掩埋在地下(伟大的力量都隐而不现)。

意义:赞美红柳伟大的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显示出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

品读人们挖掘红柳树的片段,理解课文意蕴。

问题: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

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明确: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的“理直气壮”的情态,他的“义正辞严”从反面衬托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另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

品读课文第三部分,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

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不限,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明确:红柳“美”的力量。

人类的无知导致环境的恶化。

红柳的悲剧即人类的悲剧。

对破坏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