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中医护理PPT.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胎黄中医护理

目录

胎黄概述

中医对胎黄的认识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常见证候施护措施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

总结与展望

01

胎黄概述

胎黄,又称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皮肤、黏膜、巩膜出现黄染的病症。

定义

中医认为胎黄的发生与母体湿热内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导致胎儿在母体内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而发黄。

发病原因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轻重不一,可伴有精神萎靡、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

根据中医辨证,胎黄可分为湿热型、寒湿型、瘀血型等。

分型

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胆红素升高等,可诊断为胎黄。

鉴别诊断

需与生理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等疾病相鉴别。生理性黄疸症状较轻,可自行消退;溶血性黄疸多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感染性黄疸可伴有发热、感染中毒症状等。

02

中医对胎黄的认识

胎黄是中医术语,指新生儿出生后皮肤、黏膜、巩膜出现黄染的现象,又称新生儿黄疸。中医认为胎黄与母体体质、孕期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

胎黄的定义

中医认为胎黄的病因主要有湿热内蕴、寒湿阻滞、气滞血瘀等。这些病因导致新生儿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

胎黄的病因

肝胆功能失调

肝胆疏泄失常是胎黄的主要病机。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胆为清净之腑,贮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肝胆功能失调,则胆汁排泄不畅,溢于肌肤而发黄。

脾胃运化失职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运化失职,则水湿内停,湿热内生,熏蒸肝胆而致胎黄。

辨证分型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中医将胎黄分为湿热型、寒湿型、气滞血瘀型等证型。不同证型的治疗方法和用药有所不同。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胎黄的原则是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活血化瘀等。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还可配合推拿、针灸等外治法以缓解症状。

护理措施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也至关重要。要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定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合理喂养,保证营养摄入;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外界刺激等。

03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胎黄出现时间、症状表现、家族病史等。

病史采集

观察患者皮肤、巩膜黄染程度,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

体征观察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胎黄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识别患者胎黄的辨证分型,如湿热内蕴型、寒湿阻滞型等。

常见症状及并发症

评估患者胎黄伴随的症状,如皮肤瘙痒、消化道症状等,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患者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情况,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根据胎黄辨证分型,选择适合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如中药熏洗、推拿按摩等。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

饮食调护

情志护理

健康指导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选择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作用的食物,如绿豆、冬瓜、山楂等。

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包括胎黄的基本知识、日常护理注意事项、预防保健措施等。

04

常见证候施护措施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芹菜等。

饮食调理

中药浴疗

情志护理

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的中药进行浴疗,如金银花、茵陈等,以促进黄疸消退。

保持患者心情舒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03

02

01

注意患者保暖,避免受寒,以免加重病情。可使用热水袋等保暖物品。

保暖措施

选用具有温中散寒、祛湿退黄作用的中药进行热敷,如干姜、艾叶等,以缓解寒湿症状。

中药热敷

避免食用生冷、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寒湿症状。

饮食禁忌

中药调理

可选用具有健脾利湿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如茯苓、白术等,以改善脾虚湿困症状。

饮食调养

饮食以健脾利湿为主,多食用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扁豆、莲子等。同时,注意适量饮水,避免过多摄入水分加重湿气。

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缓解湿气困脾症状。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保持环境清洁

指导产妇和家属保持手部卫生,正确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个人卫生管理

对胎黄部位进行定期清洁和换药,保持伤口干燥,防止感染。

伤口护理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胎黄部位有无出血倾向,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03

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食疗原则,指导产妇合理饮食,促进身体康复和胎黄消退。

01

疼痛管理

评估产妇的疼痛程度,采用合适的中医外治方法如针灸、推拿等缓解疼痛。

02

心理护理

关注产妇的心理状

文档评论(0)

pandon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春市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1781MA52GF540R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