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捶丸发展与演变的考古学观察.docVIP

中国古代捶丸发展与演变的考古学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捶丸发展与演变的考古学观察

摘要:从近年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出发,结合既往学者对历史文献记载的探讨,对中国古代捶丸的发展与演变进行考古学分析。研究认为,由步打球、棒击球发展而来的捶丸活动,迟至宋代已在社会得到广泛开展;延至明朝中期,捶丸从宫廷至平民百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普及和传承;明朝末年开始,在自身特点和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具有竞技性特点的捶丸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但由其独特的运动特点和规则分析,中国古代捶丸与诞生在西方的高尔夫球,应当有着某种密切关系。

关键词:体育史;捶丸;步打毬;棒击球;高尔夫球;中国

捶丸,中国古代球类活动形式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形式和规则,使其在中外古代体育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多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活动形式做过分析,但鉴于近年来大量相关考古资料的发现,使得我们对捶丸本身的发展与演变,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为此,本研究拟根据近年考古发现的有关资料,在分析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对其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探讨,以有益于学界对这一古代球类活动形式更为全面的了解。

1捶丸活動的出现

捶丸,击打球丸之意。在元代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出版的署名为“宁志斋”编著的《丸经》一书中,首次出现了“捶丸”一词。在这本专门论述捶丸著作的集序中,作者留下“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徽宗在位时间为建中靖国元年至宣和七年(1101—1125年),这就表明捶丸的出现不会晚于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

“捶丸”一词虽然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之前已经出现,但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它的特点已经在之前的诸多球类活动中有所体现。在蹴鞠发展兴盛期的汉代,因马匹的广泛应用,由二者结合而产生的马上杖击鞠活动,曾在唐朝达到极盛[1]。但为了使这一活动适应于各类人群,同时也为了适应女子参与球类活动,在击鞠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上又演化和拓展出了骑驴以杖击鞠的驴鞠和徒步以杖击毬的步打毬,而步打毬则在唐代发展成为一种休闲活动形式。这在考古发现的资料中,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形象描绘。如在甘肃瓜州榆林窟中唐第15窟南壁壁画,就遗留一幅儿童步打毬图像。图中如车轮般大的莲花上站立一位两脚前后开立,右手执顶端弯如半弦月球杖,左手执球的儿童。其形象表现为曲膝、上身前俯,欲作抛球击打的动作(见图1)[2]。同样的考古文物资料在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壁画墓[3]、日本奈良正仓院[4]等都有发现和收藏。

及至宋代,驴鞠和步打毬常常见于时人的休闲活动中,成为当时娱乐以及节日仪式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和休闲竞技性内容。而在步打毬基础上产生的以棒击球的活动方式也出现了,并广泛流行于宋元时期的不同阶层中。在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玄孙范纯仁曾孙范公偁[5]写的笔记小说《过庭录》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滕甫元发……爱击角球,(范)文正每戒之不听。一日,文正寻大郎肄业,乃击球于外。文正怒,命取球,令小吏以铁槌碎之。球为铁槌所击(一作激),起中小吏之额。小吏护痛间,滕(甫)在旁拱手微言曰:‘快哉。”这种不易被击碎的“击角球”活动,就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棒击球形式。

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考古文物资料,对当时流行的棒击球活动更有着形象的描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幅宋人绘制的《蕉阴击球图》册页和陈万里《陶枕》一书著录的二件宋代“儿童棒击球图陶枕”,使我们对于宋代的棒击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宋人绘制的《蕉阴击球图》册页为故宫博物院藏品,纵25cm,横24.5cm。画面中,庭院内湖石突兀而立,后面隐现数丛茂盛的芭蕉。在湖石的前面,少妇与身旁的女子正专注观看二儿童击球。其中一童正手持木拍(棒)欲坐地击球,另一童则向他焦急地喊话。画面中四个人的目光均落于儿童所欲击打的小球体上[6]。陈万里《陶枕》一书著录的二件宋代“儿童棒击球图陶枕”,一件为儿童手执一个勺形球棒在下蹲击球;另一件为儿童手执一种类似后世高尔夫球金属杖头的球棒在站立击球。画面构图简洁,突出主题,清新优雅(见图2)[7]。

广泛流行的步打毬和随后出现的棒击球,由于不需要借助任何畜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活动的特点,因而普及面更广,更加适宜于不同人群,尤其是妇女的参与。特别在活动中增加击球入窝的内容后,使其竞赛对抗的形式更具特点。这类球类活动形式除名称之外,其使用的器具和活动方式已基本具备了后世捶丸的特点,而捶丸应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8]。

形成后的捶丸活动方式和特点,在《丸经》一书中做了全方位的总结和说明:捶丸的突出特点是场上设球窝(穴),用球杖击球;捶丸活动的场地多设在野外;捶丸活动时所用球杖有“撺棒”、“杓棒”和“朴棒”等不同的形式,以供球手在不同条件下使用时打出不同特点的球;捶丸用球为生长不规则且纤维绞结紧密的赘木(树瘤子)制成,因其坚牢而长击不坏;捶丸比赛过程中,既有分组比赛,也有不分组而各自为战的。一般以参加人数的多少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