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十年总结与远景展望_解安.pdf

新型城镇化:十年总结与远景展望_解安.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3年1月河北学刊Jan.,2023

第43卷第1期HebeiAcademicJournalVol.43No.1

经济学观察

新型城镇化:十年总结与远景展望

解安,林进龙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自2013年党中央将“人”确立为城镇化的核心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

程。这十年,人的城镇化建设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四化同步”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绿

色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文化建设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开创了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

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进入了城镇中国时代。2035年能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质量。充分借鉴过去十年的成功经验,由此可提出未来中国

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共同富裕效应;二是推进“四化同步”,着力建成现

代化经济体系;三是因时因地制宜,抓住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窗口期;四是加快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

转;五是在推进文化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国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2020MYB009)

[作者简介]解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进龙,清

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

-----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23)01011512[收稿日期]20220610

一、引言

马克思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乡村城市化”,一方面使人类社会突破了前现代化时期

的地域局限性和坚固的旧生产方式,从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城市发展的继发性问

题和反思现代性困境的空间。这突出表现在,现代城市的建构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不仅把自然作为支配、

控制和征服的对象,而且把人的物质生活格式化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导致现代

社会陷入人与人对立、人与自然对立、人与自身对立的全面危机。“乡村城市化”在这里呈现的两种不同景观,

既反映了现代性批判的自觉意识,也包含着实现文明变革的某种想象。在这一意义上,城市化模式的选择从

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的发展命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同样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历程。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挑

战,借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改革开放进程打开城市大门,大批农民涌入

城市务工。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极大地激活了中国经济活力。

1978—2012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规模从1.72亿增至7.19亿,城镇化率从17.9%上升至53.1%,城市数量由

193座增加到657座;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1元增至16510元,按可比价计算相当于每十年翻一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6页。

③中国官方对“Urbanization(城市化)”的表述采用“城镇化”。统一起见,下文均使用“城镇化”。

文档评论(0)

195****07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