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思维阶梯_对话伟大灵魂.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攀登思维阶梯对话伟大灵魂

谢澜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20年5期??

一、导入热身:回顾旧知,启迪新学

传记我们并不陌生,七年级下学期我们通过传记认识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鲁迅的学生萧红女士。传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先回顾《邓稼先》片段。

学习单补充材料: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邓稼先》节选)

明确:《邓稼先》以年份为序,采用记叙的方式,真实记录邓稼先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今天我们要学习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作的传,茨威格以人物传记写作闻名世界,这篇传记与之前学习的传记有何不同?他笔下的托尔斯泰又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阶挑战:读一读,认识真实灵魂

1.自由朗读,选择你最有感受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

2.课堂交流,请你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师生共同点评。

例句一: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把面孔比作陋屋,并将之与吉尔吉斯人的皮帐篷相比,凸显托尔斯泰面孔的丑陋)

例句二: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把脸部皮肤比作村舍外墙,表现出皮肤的暗沉粗糙)

例句三: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用囚牢给人带来的绝望、恐惧、痛苦之感表现观者的压抑情绪,足见托尔斯泰脸色的阴沉忧郁)

外貌——相貌平平、失调、粗鄙、阴郁

例句四: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将目光的投射比作钢刀的穿刺,写出了目光的冰冷锐利,不仅表现视觉感受,更表现了观者的心理感受)

例句五: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将眼睛比作珠宝,将眼睛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和投射比作珠宝吸收物质并投射频波,形象地写出了眼睛全面准确的观察力)

眼神——犀利,富有情感,能观照世界,也能审视自己。

3.小结:透过本文,你对托尔斯泰有了哪些新认识?

明确:作者充满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下,托尔斯泰不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他有血有肉,有着独特的样貌,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其丰富的思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高阶挑战:议一议,解释天才灵魂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品味,我们认识了一个活生生的托尔斯泰,丑陋的容貌和犀利的目光,奇迹般地融为一体。他拥有看穿一切的能力,但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托尔斯泰反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结合文本和学习单,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屏显)

你可以用下面的句式来表达你的看法:托尔斯泰的眼睛______,他能看到______;他能看到______,他能看到______;他追求______理想,却在现实中碰壁,因此,他注定会缺少“属于他的那一份幸福”。

学习单补充材料:

托尔斯泰是一位家资丰厚的伯爵和世袭大贵族。他认识到社会的不平等,看到底层人民悲苦的生活,一生致力于贵族平民化人生道路的探求,他远离城市的奢华,长期生活在乡间,身穿农民的服装,和农民一起在田间耕耘。他的文学作品都艺术地再现了他这一人生探索的执着热情和痛苦矛盾。他把贵族放棄穷奢极欲的生活,在平民化理想的追求中实现道德的自我更新,作为挽救贵族颓势,解决社会问题的良策,无疑是不现实的。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悄然离家,几天之后,孤寂地死在偏僻的阿斯塔波沃夫火车站站长公务室内。这还是他无法挣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所带来的痛苦的结果。

2.课堂交流,围绕文本对眼睛的点评,结合补充材料,理解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师生共同点评。

明确:托尔斯泰目光犀利,他能深刻地看到俄国贵族奢侈靡费、道德败坏的生活,也能看到自己身上深刻的阶级烙印;他有一双饱含情感、能全面观察的眼睛,他能看到底层人

文档评论(0)

风的故乡 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风的故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