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一、概述:消化性溃疡是指暴露于酸和胃蛋白酶区域(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
黏膜溃疡,有时可穿透黏膜肌层及浆膜层。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吐酸”、“胃疡”之远血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暧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千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⑵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 疾病分期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清疡覆羔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而,周用充而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 证候诊断
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
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城;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千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千不欲饮;口千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10g、香附6g,炒白术10g、陈皮6g、白及10g、乌贼骨10g、廿草3g.
@
中成药:逍遥丸。
2、 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芪归海参汤,黄芪15g、当归6g、海螺硝10g、党参10g、白及10g、枳尧6g、三七(研粉冲服)3g.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
3、 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生黄芪15g、炒白术6克、党参10、陈皮10g、干姜5g、三七3克、白芨10g。
4、 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
方药:加减清化饮,绵茵陈15g,黄连6g,大黄3g,枳实10g,佩兰10g,白芨10g,乌贼骨10g,三七3g(冲服),柴胡6g。
5、 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6g、麦冬6g、白及10g、三七粉3g、玉竹6g、佛手10g、廿草3g。
(二)针灸治疗
肝胃不和证
#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以和胃气。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脾胃气虚证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刺。
脾胃虚寒证
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
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肝胃郁热证
选穴:选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
庭等穴,针刺用泻法。
!
以上可以交替针制。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三) 中药穴位贴敷
中医辨证穴位贴敷
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⑴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
⑵热证:黄连、黄苓、乳香、没药、冰片
使用方法:辨证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土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痛贴、元胡止痛贴、暖脐膏等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四) 热敏灸疗法
热敏穴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穴位高发区,多出现在中脘、肝俞、脾俞、足二里五八进行中约大位贴敷。
(四)热敏灸疗法
热敏穴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穴位高发区,多出现在中脘、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等区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