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蚯蚓及蚓粪对假单胞菌降解土壤中菲的影响的任务书
任务书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是主要的污染源。因此,寻找可行的治理方法成为当前土壤污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生物修复是一种经济、环保、可持续的治理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污染治理领域。蚯蚓及其排泄物中的细菌菌群和酶等生物成分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增加肥力。同时,蚯蚓还能通过其活动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探讨蚯蚓及蚓粪在假单胞菌降解土壤中对菲的影响,旨在为塑造蚯蚓调控生物修复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
1.采集蚯蚓和蚓粪进行分离纯化,并测定其变形菌道与酶活性。
2.筛选合适的假单胞菌,并测定其降解菲的能力。
3.在人工合成土壤中设置蚯蚓活动区和蚓粪分解区,分别添加假单胞菌和不添加假单胞菌的对照组,观察不同条件下菲的降解过程。
4.测定土壤中菲浓度变化、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5.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探究菌群的多样性及构成差异。
四、研究方法
1.蚯蚓和蚓粪分离纯化:采用理化方法与培养方法相结合。
2.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选择土壤样品进行分离,并通过生化鉴定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3.菲的降解实验:选择适量的土壤样品和菲,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实验条件。
4.测定土壤指标:菲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测定,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采用标准方法。
5.菌群的多样性分析: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分析。
五、进度安排
第一年(1-6个月):采集和分离蚯蚓、蚓粪,并筛选合适的假单胞菌。
第二年(7-12个月):在人工合成土壤中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菲的降解过程。
第三年(13-18个月):测定不同指标,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第四年(19-24个月):菌群多样性分析并撰写论文。
六、参考文献
1.Hu,X.,Zhou,Q.,Wu,J.,Wang,J.(2010).Earthworms,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andplantgrowthinsoilwithagedPAHcontamination.JournalofSoilsandSediments,10(3),381-390.
2.Kandeler,E.,Gerber,H.(1988).Shorttermassayofsoilureaseactivityusingcolorimetricdeterminationofammonium.BiologyandFertilityofSoils,6(1),68-72.
3.Luo,C.,Shen,Z.,Xu,X.,Chen,Z.(2016).Soilremediationusingnaturalcompounds:areview.JournalofSoilsandSediments,16(7),1813-1829.
4.Zhang,M.,Wang,L.,Hu,G.,Chen,R.(2019).EffectsofearthwormsonthebioavailabilityandenvironmentalriskofPAHsincontaminatedsoils.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365,23-3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