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沙县一中备课

第PAGE1页

《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任课教师

尹诗慧

备课日期

2021/2/26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二年级

任教班级

1914、1917

课时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2、掌握叙述三个类型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3、了解叙述的减法(冰山原则)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4、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关键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叙述三类型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了解叙述的减法(冰山原则)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情境创设与演练

设置语言环境,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与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PPT:《敦刻尔克》《我们的父辈》

提到战争,你脑袋中冒出的画面可以用哪三个形容词概括?

……

世界文学中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鸿篇巨制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小说,也是写战争的,篇幅不长,角度也不大,却以自己的特色闻名于世。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让学生先行,以“先生后师”为准则,让学生打开书本,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可以出声朗读,也可默读。在自由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作品的主题

学习任务、要求和时间:写在纸上,时间5分钟

请大家以浏览的方式再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作品的主题

各用一句话,先说说这篇作品的内容是什么?(把主人公作为这句话的开头)

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要求简洁、准确、全面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启发互评,形成小组答案,派代表介绍,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答案

教师的见解:

内容:一位孤单的76岁的老人,在战争来临前,不肯过桥撤离,一直坐在路旁,担忧着他平时照料的动物——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

主题:用老人对动物的慈爱,来反衬战争的无情,控诉战争对生命的摧残

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作品的特色

第一步:教师介绍,学生判断

叙述的三个类型: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

叙述角度: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

叙述腔调:“讲述”和“显示”

“讲述”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地,他会对小说中地人和事加以一定地解释和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和事地感情和态度。而“显示”是叙述者几乎完全消失在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一个人、一件事。这个不肯露面的叙述者,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和事呈现出来。

判断《桥边的老人》各属于三种叙述中的什么类型。

第二步:快速阅读,三读课文

自主对本文的其他写作特色做出判断;每个特色先用一句话概括,再适当展开解释;

选取小人物来表现大主题。主人公是一个七十六岁的孤独老人,不是英雄,不是政治人物,只是一个弱者,一个小人物。借助他来反映战争这个残酷的大主题

创设小矛盾来制造大矛盾。本文“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张力,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在“劝离”与“不动”的小矛盾中,制造了大紧张的氛围,让读者为老人的命运提着心,捏着汗。

重构作品内容

将本文呢三个最典型的写作特色角度重构:让学生对叙述类型有一个全面的体验。

叙述角度上将“有限视角”改为“全知视角”;方法是不通过“我”这个侦察兵带出老人,而是直接写,以“他是一个……的老人”的句式开头;要求写出老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写出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全方位展现他。

叙述人称上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

叙述腔调上将“显示”改为“讲述”。使本文主题明显、感情突出;方法是原文保持不变,在倒数第二段后面加上一个抒发老人情绪的段落;要求围绕主题“控诉战争”;(马景涛式的咆哮)

你们为什么要破坏我宁静的生活?为什么要逼我离开家乡、离开我心爱的动物?为什么要让他们遭受炮火的摧残?它们可是我的家人啊!它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它们。你们这些制造战争的恶人,主啊!惩罚他们吧!

分析本文这种写法的效果

叙述视角采用“有限视角”,不全部展现,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去推测。比如:老人之前遭遇了什么?照料动物的欢乐场景,面对劫难后的心理活动,对战争的态度,后来怎样了?

采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本文乍看不像是虚构的小说,而像是来自战场的“现在进行时”的真实报道,让读者有“亲临”和“亲历”

的感觉。

叙述腔调采用“显示”,可以让读者去判断,去评价。文中的老人不说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更没有呼天抢地的哭诉,只是木然地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而文中的我也只是一个观察者,不发表议论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