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寒热往来.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寒热往来

摘要】目的讨论针灸治疗寒热往来。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针灸治疗寒热往来症疗效肯定。

【关键词】针灸治疗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寒热往来与“恶寒发热〃不同,后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而寒热往来是寒热交替出现,即发热时无恶寒,恶寒时不发热,不难区别。

本症常见于疟疾。

【常见证候】

⑴邪入少阳: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咽干口苦,目眩,胸胁胀闷,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外感疟邪:寒热往来,反复发作,发有定时,多见隔日发作1次,亦有三日一发者。发作时,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遍体汗出,热退身和。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湿热郁阻三焦:寒热起伏,汗出不澈,胸闷腹胀呕恶,头痛烦躁,口干渴,不喜饮,小便短黄赤,舌边红,舌苔垢腻或白如积粉,脉濡。

【症状分析与鉴别】

邪入少阳寒热在来: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邪正相争,正不胜邪则恶寒,正胜于邪则发热,故见寒热往来。临床除见寒热往来以外,尚有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脉弦等少阳症。

外感疟邪寒热往来:病由感受疟邪所致,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辨证要点是: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二日一发或三日一发;或热多寒少,或寒多热少,发作时恶寒、发热、汗出,常反复发作。

⑶湿热郁阻三焦寒热往来:本证为湿温病、邪热痰浊留恋三焦,伏留不解所致,故出现寒热起伏,胸脘痞闷,腹胀,溲黄短赤,苔腻等湿热交阻上、中、下三焦的症状特点。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大椎、间使、后溪、陶道。

配穴:邪入少阳寒热往来者加三焦俞、外关;发热重者加曲池、合谷、内关;冷剧加脾俞、公孙、间使,神昏者加水沟、十宣;湿热郁阻三焦寒热往来者加中脘、天枢、足三里。

操作:在发作前刺灸。均用平补平泻法,后溪穴于针后加灸(艾卷雀啄法)。大椎、陶道,以平补平泻法持续运针后取针,艾卷雀啄法薰灸至出现红晕;曲池、合谷施凉泻法,内关、后溪施泻法;脾俞、公孙、间使,均先补后泻,以泻为主;十宣点刺出血;水沟宜用泻法持续运针,直至神志清楚。

方义:寒热往来为阴阳之气相搏。大椎属督脉,能疏导一身之阳。故取其宣阳和阴;疟邪伏于少阳,间使为手厥阴之经穴,厥阴少阳为表里,用之能疏泄三焦,达邪外出,和解表里,调节阴阳之气;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又为手太阳之输,故可疏太阳与督脉之经气,乃治疟之要穴。手阳明合穴曲池、原穴合谷,以清阳明之热毒;内关别走手少阳三焦,通于阳维,疏三焦气机,和胃止呕;后溪作用如上述,加强辟秽除瘴之功;冷瘴为湿重于热,加脾之背俞穴脾俞,脾经络穴公孙以健脾胃,祛湿浊;加间使以宣达阳气。神昏檐语,十宣刺血,泻热宁神;神昏不语,针水沟以醒脑开窍。加配中脘、天枢、足三里可祛湿

解郁。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杨敬斋针灸全书?卷下》:发疟寒热:大椎、脾俞、中管(脘)、合谷、后溪、间使;《通玄指要赋》:疟生寒放兮,仗间使以扶持;《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针灸聚英?卷二》:疟:有风暑、山岚瘴气、食老疟、疟母、寒湿痹、五脏疟、五腑疟。针合谷、曲池、公孙;灸不拘男女,于大椎中第一节处,先针后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节亦可;《类经图翼?十一卷》:疟疾:大椎(三壮立愈,一日百壮)、三椎(骨节上灸亦可愈)、咨意言喜(多汗)、章门、间使(久疟)、后溪(先寒后热)、环跳、承山、飞扬、昆仑、太溪(寒疟)、公孙(为主治)、至阴(寒疟无汗)、合谷;《伤寒论》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檐语者,此为热人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针灸大成?治症总要》:脾寒发疟:后溪、间使、大椎、身柱、三里、绝骨、合谷、膏肓;疟,先寒后热:绝骨、百会、膏肓、合谷;疟,先热后寒:曲池(先补后泻)、绝骨(先泻后补)、膏肓、百劳;热多寒少:后溪、间使、百劳、曲池;寒多热少:后溪、百劳、曲池;《灵枢?杂病》: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素问?刺疟篇》: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现代对症治疗文献】

(1) 《经络腧穴学》

陶道主治疟疾寒热往来。

(2) 《针灸治疗学》

针灸治疗疟疾寒热往来,取穴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合陶道能振奋阳气,为截疟要穴;疟邪客居少阳则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故取手少阳经的中渚、心包经穴间使以和解少阳之邪;后溪宣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