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拟行路难悲歌一曲诉愁肠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与诗歌创作背景;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3、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4、体悟作者在门阀制度下,命运不公的愁苦心情。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导,与诗人相遇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南朝宋鲍照作《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鲍照的生平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的生平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鲍照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解题《乐府解题》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每因酒酣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读,与诗人相通
初读诗歌纠正字音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再读诗歌寻找诗眼
诗眼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3.抓诗中巧妙的修辞;4.抓词类活用;5.抓虚词。再读诗歌寻找诗眼
品,与诗人同行
本首诗的诗眼:再读诗歌寻找诗眼愁为何愁?愁什么?如何表现愁?
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道理?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里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鉴赏诗句作者说“人生亦有命”,因而不应该“行叹复坐愁”,似乎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①运用反讽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②运用反问的手法,表现了他面对因门阀不同而不能受到重用的人生态度:不哀叹,不忧愁。
鉴赏诗句此两句描形达情不可谓不精妙,请作简要赏析。(1)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2)“断绝”一语双关,既指表面上作者因饮酒无法歌唱《行路难》,也指作者已然醒悟,一味的哀叹命运,抱怨眼前“行路难”的处境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远不如“举杯”更能慰藉作者内心,浇灭作者愁绪。表达作者对现实境遇无能为力的苦闷。(3)与后文“吞声”“不敢言”相呼应。
表现手法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梳理情感变化,感受诗人形象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泻水兴愁行叹坐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命知命认命抗命认命吞声咽愁→→→→→愁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小结情感抨击不平(认命)悲愤难平(不认命)无奈徘徊(认命)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比,与诗人同思
对比阅读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