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曹县档案馆出版《新编曹县乡土志》:1840-1982年间曹县历史情况.docxVIP

1983年曹县档案馆出版《新编曹县乡土志》:1840-1982年间曹县历史情况.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83年曹县档案馆出版《新编曹县乡土志》:1840-1982年间曹县历史情况

1983年出版《新编曹县乡土志》、韩承金主编,记录了1840-1982年间曹县的历史,但很粗糙。

曹县各历史时期的粮食和棉花产量:摘自1983年曹县档案馆出版的《新编曹县乡土志》第5页。

抗日战争前(1936年):粮食总产量23693.99万斤,人均占有407.4斤,棉花总产量320.51万斤,人均占有5.5斤。

解放战争后(1949年):粮食总产量20688.9万斤,人均占有310.9斤,棉花总产量292.51万斤,入均占有4.4斤。

地改革后(1952年):粮食总产量39299.03万斤,人均占有572.0斤,棉花总产量584.96万斤,人均占有8.07斤。

曹县自1950年6月至1952年底,完成了全县的土地改革,全县没收地主和富农多余的土地21.2077万亩,耕畜7454头,农具1.8383万件。完成改朝换代后、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财产的剥夺和占有。

人民公社化后(1962年):粮食总产量17761.0万斤,人均占有236.91斤,棉花总产量60.5万斤,人均占有0.09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5年):粮食总产量51210.0万斤,入均占有513.0斤,棉花总产量1049.0万斤,人均占有10.51斤。

统计数字表明:抗战前民国时期的曹县粮食和棉花产量还不是很低,人民的基本生活还能维持。

抗战及解放战争的连年战乱,导致粮食和棉花产量严重下滑、人民的基本生活很艰难。

解放后至土地改革后的1952年,农民分到自己家庭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和棉花产量得以恢复、并超过抗战前民国时期,人民生活得以改善。

但随后的人民公社化、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各种政治运动,导致生产再次步入低谷,粮食和棉花人均占有量仅有抗战前民国时期的58.2%、和1.6%,人民吃不饱、穿不暖、人民受苦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包产到户,重新激发人民的积极性,生产才得以恢复。

发展生产,富民强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最重要的。

曹县的“人民公社大锅饭”:摘自1983年曹县档案馆出版的《新编曹县乡土志》第25页-26页、46页。

1958年8月9日毛泽东在山东视察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以上讲话后,小社并大社转为大办人民公社。

1958年8月17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社以大为好,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还提倡“实行供给制王资制,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穿衣不要钱。”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了。”

曹县贯彻这一指示后,很快形成了办人民公社的运动,1958年到9月25日,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曹县全县设置17处人民公社、下置388个生产大队,3143个生产小队。砸碎了一家一户的大小锅灶,建立了以村以队为单位的公共食堂357个,参加排队领饭的计有66.1650万人。

但仅仅一年半之后,到1960年春,就是大饥荒了,水肿病人大量出现,又建立所谓的营养食堂320个,参加用饭的严重病号7547人。

这样以“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土地失耕,(因极度饥饿)浮肿病人大量出现。致使1960年出现了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

1960年底开始退为以生产大队(1962年又退为以小队)为经济核算单位,并对生产单位实行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一奖(超产奖励)制。

但“左”倾错误影响较深,1967年,全县普遍开展了大批所谓靠三自一包”(即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工分挂帅、“物资刺激”,推行昔阳县大寨大队的“自报公议”的分配方法。

1983年曹县档案馆出版的《新编曹县乡土志》第55页

1958-1960年曹县并没有所谓的“自然灾害”、

1958-1960年的大饥荒,不是天灾、是人祸。

曹县“共产风”:摘自1983年曹县档案馆出版的《新编曹县乡土志》第38页-39页。

1958年9月25日,全曹县人民公社一哄而起。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刮起一股“吃饭不要钱,穿衣不要钱、治病不要钱、劳动不计报酬”的共产风”,出现了土地荒芜,缺粮断炊的惨景。1960年春发生非正常死亡达×万余人,1960年冬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曹县“镇压反革命运动”:摘自1983年曹县档案馆出版的《新编曹县乡土志》第38页。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要求坚决纠正镇压反革命中“宽大无边的偏向。1950年冬,曹县县委从各机关抽调大批干部帮助公安机关在全县开展了大张旗鼓的镇压反革令运动。至1952年底,镇反工作基本结束,共逮捕×××人,杀××人,交农村贫下中农管制的地、富、反、坏四类分子×××××人。

文档评论(0)

wss19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