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58-2019 道地药材 第58部分:赤芍.docxVIP

T∕CACM 1020.58-2019 道地药材 第58部分:赤芍.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11.120.01

C23

T/CACM

1020.58—2019

道地药材第58部分:赤芍

Daodiherbs—Part58:Chishao

2019-08-13发布

2019-08-13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446

T/CACM1020.58—2019

前言

T/CACM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

——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第57部分:锁阳;

——第58部分:赤芍;

——第59部分:肉苁蓉;

——第157部分:汉射干。

本部分为T/CACM1020的第58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马存德、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金燕、郭亮、王二欢、张枭将、刘峰。

447

T/CACM1020.58—2019

道地药材第58部分:赤芍

1范围

T/CACM1020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赤芍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

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赤芍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ACM1020.1—2016道地药材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术语和定义

T/CACM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赤芍chishao

产于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大兴安岭等地区的赤芍。

4来源及形态

4.1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野生或仿野生栽培。

4,2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分枝黑褐色。茎高40cm~70cm,无毛。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茎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两面无毛,背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花数朵,生茎顶或叶腋,有时仅茎先端一朵开放,而近先端叶腋处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8cm~11.5cm;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cm~1.5cm,宽1cm~1.7cm;花瓣9~13,倒卵形,长3.5cm~6cm,宽1.5cm~4.5cm,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花丝长0.7cm~1.2cm,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片钝圆;心皮4~5,无毛。膂葵长2.5cm~3cm,直径1.2cm~1.5cm,先端具喙。花期5月~6月;果期8月。

448

T/CACM1020.58—2019

5历史沿革

5.1品种沿革

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品,其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南北朝以前没有赤芍和白芍之分,统称为芍药。最早提出赤芍、白芍之分是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从根的颜色区分白芍和赤芍,白芍和赤芍功效不同。对于芍药原植物形态的描述始见于宋代的《本草图经》:“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并附泽州芍药图。《本草别说》记载:“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遂暴干货卖,今淮南真阳尤多。根虽肥大而香味绝不佳,入药少效。今考,用宜依《本经》所说,川谷丘陵有生者为胜尔。”《本草衍义》云:“芍药须用单叶红花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这一时期,虽然将芍药从花的颜色分为赤、白两种,也指出了功效有差异,但当时并未在药用时真正区分。结合《中国植物志》芍药组的分布等进行考证,《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及《本草经集注》中的芍药,应该是分布较广的芍药Paeonialactiflora,但此种仅产于黄河以北,南方没有野生分布。到了宋代出现了栽培芍药,根据古代芍药栽培由北向南逐渐发展扩大,结合目前各地栽培的芍药品种来看,PaeonialactifloraPall.应是我国古今栽培的芍药

文档评论(0)

馒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3004103100003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