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60-2019 道地药材 第60部分:潼沙苑.docxVIP

T∕CACM 1020.60-2019 道地药材 第60部分:潼沙苑.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11.120.01

C23

T/CACM

1020.60—2019

道地药材第60部分:潼沙苑

Daodiherbs—Part60:Tongshayuan

2019-08-13发布

2019-08-13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462

T/CACM1020.60—2019

前言

T/CACM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

——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第59部分:肉苁蓉;

——第60部分:潼沙苑;

——第61部分:银柴胡;

——第157部分:汉射干。

本部分为T/CACM1020的第60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许亮、王冰、康廷国、李胜男、杨燕云、邢艳萍、王佳豪、梁勇满、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金艳、尹海波、张建逵、赵容、郭亮。

463

T/CACM1020.60—2019

道地药材第60部分:潼沙苑

1范围

T/CACM1020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潼沙苑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

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潼沙苑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ACM1020.1—2016道地药材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术语和定义

T/CACM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潼沙苑tongshayuan

产于以陕西潼关、大荔为中心的河流交汇地区、牧马草地及周边地区产的沙苑子。

4来源及形态

4.1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R.Br.的干燥成熟种子。

4.2形态特征

扁茎黄芪主根圆柱状,长达1m。茎平卧,单1至多数,长20cm~100cm,有棱,无毛或疏被粗短硬毛,有分枝。羽状复叶具9片~25片小叶;托叶离生,披针形;小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mm~18mm,宽3mm~7mm,先端钝或微缺,基部圆形,上面无毛,下面疏被粗伏毛,小叶柄短。总状花序生3花~7花,较叶长;总花梗长1.5cm~6cm,疏被粗伏毛;苞片钻形,长1mm~2mm;花梗短;小苞片长0.5mm~1mm;花萼钟状,被灰白色或白色短毛,萼筒长2.5mm~3mm,萼齿披针形;花冠乳白色或带紫红色,瓣片近圆形,子房有柄,密被白色粗伏毛,柄长1.2mm~1.5mm,柱头被簇毛。荚果略膨胀,狭长圆形,长达35mm,宽5mm~7mm,两端尖,背腹压扁,微被褐色短粗伏毛,有网纹,果颈不露出宿萼外;种子淡棕色,肾形,长1.5mm~2mm,宽2.8mm~3mm,平滑。花期7月~9月,果期8月~10月。

464

T/CACM1020.60—2019

5历史沿革

5.1品种沿革

沙苑子之名首见于《临证指南医案》。

沙苑子又称“沙苑蒺藜”,又名“同州蒺藜”,最初附载于宋代《本草图经》“蒺藜子”项下:“又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宋代《本草衍义》记载:“出同州(今大荔县)沙苑牧马处,子如羊内肾,大如黍粒,补肾药。”大荔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该书对沙苑子的药效记载也以补肾为主,经考证,该书中的白蒺藜应为沙苑子。

明代《本草纲目》记载:“时珍曰: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亦不甚相远也。”《本草纲目》主要对沙苑和蒺藜的鉴别性状做了总结,并沿用之前沙苑子固精补肾的功效记载。陈士铎《本草新编》记载:“蒺藜子,味甘、辛,气温、微寒,无毒。沙苑者为上,白蒺藜次之,种类各异,而明目去风则一。但白蒺藜善破癥结,而沙苑蒺藜则不能也。”《临证指南医案》首次以“沙苑子”之名记载。到此时,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和白蒺藜Trib- ulusterrestrisL.得以区别开来。

综上所述,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R.Br.为沙苑子主流品种。历代本草对产于陕西潼关的沙苑子较为推崇,因此,本标准将沙苑子的道地药材定为“潼沙苑”。

5.2产地沿革

宋代《本草图经》“蒺藜子

文档评论(0)

馒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3004103100003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