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PAGE1
对“估算”的教学及反思
衡阳市实验小学蔡红红
估算能力是指个体在利用一些估算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认知过程,获得概略化结果的能力,它是学生个性计算能力的基本形式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估算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现象之一:“估算=乱猜”
《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教学片断;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统计表)
去年十一黄金周来南岳旅游的旅客统计表
日期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6日
7日
人数
11000
15000
10000
9000
7000
8000
5000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10月1日游客有11000人,2日有15000人,3日有10000人,……
生2:我知道10月2日游玩人数最多,10月7日游玩人数最少。
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7天内平均每天出售门票多少张?
生2:7天一共收入是多少元?
……
师:请你估计一下,这7天平均每天来访旅客多少人?
生:10000人、11000人、12000人、5000人、20000人、……
(同学们迫不及待报出自己的估计结果,差不多都举了手,兴致很高,教师都不动声色)
师:大家估计准不准,请你们算一算。
(课后我问“估2000人、500人的两位同学”是怎样估计的,他们都说乱报一个数)
反思估算的的确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但它是以学生的口算技能为基础,学生根据已知信息的特点运用一定估算技能,经过合理分析,估算出一个趋向准确值的结果,也就是说它绝对不是毫无依据地“乱猜”、“瞎猜”。片断中学生估算“平均每天售出门票的张数”,有学生进行合理估算,也有许多学生乱猜(这从课后调查中已得知)。看起来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其实许多学生是受从众心理影响,人云亦云,没有经过有效思考。而像这种把乱猜当作估算的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可以见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合理估算,如在学生提出“平均每天来访旅客多少人?”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平均人数的范围,然后再让学生估算平均张数是多少。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理由是什么?否定那些不合理的“乱猜”。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估算是在一定范围内对计算结果进行预算,允许有误差,但不是漫无边际的乱猜。
现象之二:我渗透了估算
片断《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的练习。(学生每人有一张习题纸)
师:请同桌一组估一估、算一算、填一填。
估计面积
实际测算面积
黑板面
课桌面
学生开始动手测量,计算后交流。
生1:我们估计黑板面面积为3平方米,实际测算面积为4平方米。
生2:我们估计课桌面面积为40平方分米,估算面积为15平方分米。
……
反思现行教材中,关于估算的内容还比较缺乏,而且形式和范围也比较狭窄,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们对估算教学也重视了起来,所以在一些课中,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尽力去挖掘估算内容。但对于怎样进行估算教学,怎样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技能、习惯尚是模糊的。
由于“估算”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教学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用估算来判断一些问题的范围,判断计算能力是否正确,掌握一些估算技巧,形成估算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长期地潜移默化地渗透,需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而不是走过场,搞个形式。上例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估算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先估计长、宽是多少,再估算出面积;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头脑中的面积单位直接去比较估量;有的学生可能是乱猜。教师要引导学生,肯定合理的方法,否定不合理的方法。
现象之三:看见“大约”、“估计”就估算
片断教师出示例题:我校参加秋季运动会的有男生413人,女生579人。实验小学大约有多少学生?
生1:1000人,因为413+579≈400+600=1000(人)
生2:990人,因为413+579≈410+580=990(人)
生3:比1000人少一些,因为400+500=900,13+79<100
师:你们为什么不进行计算,而进行估算呢?
生4:今天我们是学估算。
生5:因为问题问的是“大约”多少人,不必进行精确计算。
师:对。大约有多少人就是不需精确知道多少人,只要估算就可以。
如果指导问题改成:“每人发一顶太阳帽,估计1000顶够吗?你计算怎么解决?”
生6:也只要估算一下就可以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问题要我们“估计”。
师:问题要求是“估计”,我们就用估算解决。
反思看起来师生之间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