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pptx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ppt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与社会生活;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三维》P15有所增删);(一).“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3).阶段

①.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是中国农业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此间伴随着铁质工具的广泛使用。

②.从秦到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发展期,主要分为北方旱作农耕的定型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1年秦至南北朝结束)和南方水田农业的繁荣时期(公元581~1368年隋至元结束)。

③.明清时期是精耕细作深入发展并逐渐成熟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耕地吃紧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4).评价

①.积极:中国农耕文化中“精耕细作”的生产观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农业环境和土地生产力,伴随着精耕细作出现的是农耕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对所处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得到加强。

②.局限:精耕细作中的与灌溉农业相联系的过度灌溉造成水资源过度利用、土地盐碱化和深挖土地造成土地生产力的破坏。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1.内容

;宋至明清;(五)、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下农业劳作方式1.家庭式劳作方式(三维P17)

(1)存在时间:战国时期产生后,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牢固存在。(2)存在类型

;③经济模式:一种耕林渔牧等合一进行劳动生产的模式;劳动者多是依附于地主的自耕农、奴婢、宾客。

(2)汉魏坞堡①建立:汉魏之际,战乱频仍,人们聚集宗族或乡党建坞结垒,防御敌对力量;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②性质:坞堡作为“小城”,组织功能比较完善,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体现乡规民约,具有一定的自治管理性质。③经济模式:依靠依附于坞堡的农民劳作,汉族坞堡的经营方式带有庄园制经济的色彩;而少数民族坞堡则刻有部落制经济的烙印。(3)两者联系:坞堡经济脱胎于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制经济,表现为耕战合一;坞堡与地主庄园有所区别,二者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其性质和作用都是不同的。

;商和西周;(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征1.从国际地位看:历史悠久,长期世界领先,产品远销海外(如丝织品、瓷器等)。

2.从发展概况看:技术不断进步,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规模不断扩大,并出现手工工场。3.从经营形式看: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共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4.从社会地位看: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依附于农业。;明清;(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7.商业信贷发展:春秋时期出现货币信贷,宋代出现商业信用凭证汇兑——“交子”,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8.商业契约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汉代以后广泛应用。(五)、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三维P19)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

5.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自守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四、居住环境、交通、医疗与社会生活(三维P16);疫病与防治;(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三维P21);3.影响;①士族阶层的衰落。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②科举制度的完善: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③婚姻观念的变化: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一、明清人口大量增长的原因、影响及疏解北京人口的措施

1.人口大量增长的原因

(1)元明清三代长期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元明清统一和平的局面近600年,这为明清人口的猛增提供了最佳政治环境。

(2)明代中后期,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并推广,养活了大量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3)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等税收制度也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4)明清时期奖励垦荒,调动人们积极性,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人口增长。

(5)明清时期总体气温上升,利于农作物生长,促进人口增长。

2.人口大量增加的影响

(1)人地矛盾尖锐,虽然清代的土地面积有较大增加,但增长速度慢于人口增速,出现“人满为患,地不足养”的问题。

(2)农业结构变动:由于人多地少,粮食作物的产值空间有限,经济作物得到大面积种植。

(3)劳动力结构变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动。

二、明清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因战乱被迫移民。明末清初,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

(2)政府强行移民。如明初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移民,以及湖广填四川。

(3)政府招募移民。这个历代政府都进行过,招募游民前往边远地区屯田。

(4)个人行为。纯粹为了寻找更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书籍、案列评析、合同PDF、医学电子书、教学设计、课件、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