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课件——14汉代青瓷.pptxVIP

《中国陶瓷史》课件——14汉代青瓷.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汉代青瓷·窑的变化·烧陶为主—兼烧少量原始瓷—陶器的数量逐渐下降,而原始瓷的生产则由少到多—原始瓷窑中烧制出部分成熟瓷器—专烧青瓷,陶瓷分家青瓷尊东汉器型小巧。小盘口,细短颈,扁鼓腹,高圈足呈喇叭形。通体施淡青色釉。底部刻有[王尊]两字。用途青釉原始瓷四系洗东汉一是盥洗器具,相当于盆。从汉至清代一直烧造,其中以宋、元时的磁州窑系和明、清时景德镇窑产量最大。二是文房用具,用于洗笔,故称笔洗。此洗应为盥洗器具。·瓷器的出现·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的考察发现,该窑场的制品具有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温下烧成。器表通体施釉,其釉层比原始瓷显著增厚,而且有着较强的光泽度,胎釉的结合紧密牢固。证明东汉晚期的瓷器制品已经具备着瓷的各种条件。越窑青瓷东汉高:27.7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14.2厘米平沿内敛口,长颈,鼓腹,喇叭状高圈足。口沿划饰波浪纹和弦纹,肩腹处饰五条凸弦纹和一圈波浪纹。肩部置对称双系,拍印规整的叶脉纹,足部有一孔浙江省博物馆越窑青瓷罐东汉高25.9厘米口径13.4厘米此罐为陪葬明器,又称为水井。敛口,短颈,弧肩,上腹微鼓向下内收,平底。青釉刻纹镂空瓷簋东汉通高18cm,口径27.5cm,足径16.8cm。此件器物出土于广州东郊三育路羊山。青釉刻纹镂空瓷簋簋为盛食器,功能相当于大碗。圆形,附盖,口沿微外撇,弧腹,高圈足稍外撇。胎色灰白,通体施釉,釉色青中泛褐。盖顶置环形纽,纽上套圆环。盖面刻花叶和三角纹。口沿镂空小圆孔一周并刻划树枝纹。腹部刻菱形纹。越窑黑釉瓷器:越窑黑釉双耳罐东汉高12.8厘米口径12.5厘米罐作敛口,平唇,简腹向下内收,平底。器型特殊,腹上部对称地置有两耳,并饰弦纹三道。施黑釉,毗近底部露胎,罐放置在一圆形瓷质垫座上,垫座四周划饰斜直线。越窑黑釉熊形灯盏上虞百官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纵:31厘米,高:49厘米,盏径:13厘米。灯作熊形,顶上的碗为盛油及捻的盏,两肩下斜,腿脚曲於腹前,坐状,怀抱一熊,正在吃食,腹部有一圆孔。自顶口沿至膝部有援攀的鼠形动物陶谢谢观看

文档评论(0)

青柠职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从业10年,专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